新闻动态
“基于单元主旨的教与学”高中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纪要
发布时间:2021-05-24

2021年5月20日星期四下午一点十五分,由徐汇区历史名师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诚之课堂”主办,位育中学历史教研组承办的“基于单元主旨的教与学”高中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在位育中学举行。该活动分为教学展示、研讨交流两项议程。

南洋中学的刘晖老师带来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刘老师从“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否犯法一事的辨析导入,激趣设问:在现代社会中,父母用棍棒教育子女是犯法行为,可这种行为为什么在古代不犯法?为什么棍棒教育聚焦的是“孝”?棍棒教育是否有效?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出贯穿全课的思考。

刘老师出示“子产铸刑书”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立法时间表,向学生提问:“早期德治和法治之争,那方更占上风?如果你是国君,会选择哪一种?”接着出示《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等史料,引导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感受家国天下的同一性,言说法治、德治的不同效果,尤其凸显乱世之下,法治效果的立竿见影。秦国因为坚定不移地走法治之路,最终统一了六国。刘老师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并让学生讲述扶苏被矫诏赐死的故事,来印证秦朝统治者将道德(忠孝)和法律合一的选择。而董仲舒《春秋决狱》中刑罚判决的经典案例表明,指出汉朝更是明确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家,儒学开始深刻影响国家法令,礼法开始融合。

刘老师带领学生提取、分析《唐律疏议》等相关史料信息,认识到唐律不仅完备,而且具有重孝依礼,以血缘亲疏定罪量刑的特点。结合《大唐开元礼》的部分目录,让学生感受唐朝法律体系的庞大及其对教化之义的重视。刘老师以宋代《吕氏乡约》的聚会条例来构建历史、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乡里教化之路。通过展示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增损修订,让学生认识到乡约从与国法几乎无涉、发展到开始提倡守法的过程。《申饬乡约保甲示》、《大清律例》等史料展现了明清乡约的内容与制度,学生因此明晰:德治教化的背后常常暗含着法律的影子,政府在保障教化的同时,也注重惩戒的有效性。至此,礼法合流的过程全部完成。结课部分,学生们回顾导入环节提出的三个问题,并将第三问深化为“怎样一种治理模式才可能长久有效?”首尾呼应,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思考和辨析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治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接着,来自位育中学的李倩夏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的教学展示。李老师出示拿破仑的民事、宗教两份结婚证明,结合《1791年宪法》和《基督教习俗指南》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出课题。李老师先是出示罗马法发展示意图、罗马法中关于婚姻制度的立法内容,设问罗马法的立法特点,然后分析基督教在古罗马的地位,指出法律与教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进入中古时期,李老师引导学生释读教会禁止高利贷的会议记录、《中世纪庄园示意图》等史料,从教会的经济立法角度,分析教会通过法律与教化有效的对中古西欧进行着双重控制。李老师随后出示《教皇英诺森三世给法国阿拉斯主教的信》这份史料,指出教会在立法和教化上存在悖论,最终导致民众对教会的信任瓦解,引发反抗,因此进入宗教改革时期。李老师通过对《加尔文的通信》《宗教法庭》等相关图片及材料的释读,使学生了解到新教伦理虽然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但它与天主教一样束缚了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于是,李老师以“新兴的资产阶级不仅需要伦理的支持,更需要清晰的法律规范去保障他们的权利”为过渡,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例,让学生自主提取材料信息,了解启蒙思想家在融合欧洲传统法律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主张。李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中外历史纲要》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推出“英美法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李老师通过叙述民法典诞生的过程,结合《法国民法典》起草人的专业知识背景等内容,让学生分析民法典对欧洲不同时代法律的继承与发展,导出了“大陆法系”的概念。

最后,李老师出示拿破仑对宗教的评价,民法典中有关婚姻制度的条款,结合拿破仑离婚的故事,与学生一起讨论了法律与教化的时代性、阶级性,强化学生对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知。

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展示结束之后,来自南模中学的俞颖杰老师主持了研讨交流。两位执教老师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和进行了课后反思,之后参加本次活动的名师工作室学员们围绕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展开评课。有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有许多亮点,比如在教学策略上,刘老师以“棍棒教育”切入,并贯穿全课,使得中国史的教学更加“接地气”;李老师则是以问题驱动教学,让法律制度的内容更加有趣、“洋气”。不过,两位老师有意识地使用了结构化板书,但在呈现上略显不足,可以更突出法律的特色、实质。

有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极具“历史味道”,不仅紧扣单元主旨,并且立足中西时空,从父子、夫妻关系创设情境,结合社会热点,点出课程核心。曹老师还就日常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她指出在教学中,应当要注意两节课之间的连续性,聚焦中西方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关注核心素养的分配。

有老师直言,两位老师的教学有三个优点:一是历史大脉络的梳理清晰准确;二是法律文献材料的使用成功,生活气息浓厚;三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出众。另一位初中老师也认为两节课的导入充满趣味,过程充实,且对于难以处理的材料通过译文呈现等方式进行简化处理,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诚之课堂”的学员郭晨光同学认为,刘老师的材料选择典型、易懂,并且以生活化的例子讲述千年的礼法合流,非常具有亲切感;李老师则能将繁杂的教材内容重新梳理,脉络清晰。这些都是师范生学习的榜样。

学员评课结束之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与指导。复旦附中党委副书记、历史特级教师李峻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认为两位老师提出的单元主旨与单元目标既有深度,也有升华。同时李老师也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如设计板书突出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以婚姻法打通第9课与第10课,以乡约部分打通第8课和第10课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整个单元的教学会更加连贯。

徐汇区历史教研员方勇老师在细节上对两位老师提出了建议,如对《唐律疏议》加以归类呈现,板书“法律促教化”改为“法律强化教化”,体现中华法系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特点,与中国特色法治社会相结合。时间轴设计可更科学规范,时间跨度的比例应符合实际。

曹杨二中校长、历史特级教师周飞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独具匠心设置的导入环节,并就单元主旨教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好的教学,要强干弱枝,举一反三。如在第9课部分,讲到英美法系时,应当多以具体实例,比如辛普森杀妻案等事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其次要质疑辨惑,激活思维。比如在第8课时,可以以“法治”与“法制”的一字之差激发学生思维。第三是登高望远,启发智慧。历史学习的是过去,但需要关注到当下与未来。第8、9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该如何走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刘啸副教授则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两课的衔接角度:他指出这两课存在的差异,是东西方的差异,是国法系与民法系的差异,教学时应当注意。同时,刘老师认为在当下,结合疫情防治的现状,更应思考我国传统的重德守礼与西方的关注个体公民权利之间能否取长补短,这一点也可以是导向第10课的关键。

徐汇区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姚虹老师回顾了两节课的准备过程,认为围绕“基于单元主旨的教与学”,要考虑单元学习主题也要兼顾单元之下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要考虑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专题史教学也要兼顾“纲要”和“选必”教材之间的关系。本单元教学关注“法律与教化”,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的演变来认识历史现象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更要尝试在长时段、大容量的教材内容中保留历史课精彩叙事的特点。

此次活动是本学期“诚之课堂”进入中学参与教研的第三次活动,同学们都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