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恩格斯曾经评价意大利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更是享誉世界,其篇幅宏大、隐喻颇丰,作者在保守的时代观念中又流露出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神曲》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诗人但丁又是在何种处境下完成了这部巨作?

2022年11月26日,中国译协汉译意研究会会长、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资深翻译家”王军老师应邀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但丁与<神曲>》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大夏世界史论坛高端讲座”,历史学系张锐老师主持,吸引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近300师生


此次讲座正值中意文化旅游年暨但丁逝世700周年,主持人张锐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道,王军教授是自己的意大利语启蒙老师,也是首位被中国译协评为“资深翻译家”的意大利语学者,2012年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2013年获北京优秀教师奖,2015年获北京名师荣誉称号,2018年凭借译著《疯狂的罗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同年获意大利国家文学作品译者奖

王军教授长期耕耘于意大利的语言和文学,是国内研究意大利的学界泰斗,曾担任中国意大利语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领事等重要职务。20224月,王老师出版了《神曲》格律诗体版译本。此次讲座,老师旨在从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个纬度,为大家解读这部世界名著,促进同学们“历史+”的跨学科思维和视野。

 

 

 

讲座伊始,王军老师向与会师生介绍了《神曲》的创作背景。西方学者称其为“中世纪天鹅最后的绝唱”,而中国学界则视之为“文艺复兴伟大的先驱之作”,这是中西学界对《神曲》之意义认识角度不同所致。王老师指出,这部作品原名为“Commedia”,即“喜剧”。然而,但丁不希望它成为曲高寡和的“阳春白雪”,故而采用意大利俗语,以受众广泛的“喜剧”形式创作。就内容而言,《神曲》由“地狱”转向“天国”,感情色彩也由悲到喜。最初为这部作品冠以“神”字的是《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不仅因其意象超越俗世,更以其空前绝后的文学价值,堪当“神”之美誉。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佳作是意大利文学史中最耀眼的明星,在但丁尚未完成时就引起了意大利学界的兴趣。在诗人逝世后,人们对它的研究、诠释经久不衰。到了19世纪,但丁也在意大利民族主义复兴的浪潮中被爱国主义者视为“文明之父”。

谈及文学研究方法论,王军老师特别强调:“虽说与古人对话的唯一依据是传世文本,但研究文本则必须将之置于所在的社会历史,并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但丁所在的中世纪晚期是意大利社会变革的时代,他虽少年得志,在文坛与政坛显露头角;但却于1302年卷入政治斗争而遭流放。在教权和世俗王权无休止的斗争中,但丁所在的佛罗伦萨成为具有公社性质、共和的城邦国,一时党派林立。在此背景下,但丁并没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幸运儿,而是激荡于宦海波涛。

 

 

 

王老师认为,正因为但丁的“流放”,造就了其《神曲》的深刻内涵。但丁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满了反思:公元1000年后,“世界末日”的迷信破灭,人们重归对尘世生活的兴趣;诗人目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带来堕落与混乱。在《神曲》中,他无奈地求助神力,希望训诫人们迷途知返。在经历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之后,但丁也逐步认清了党争的丑恶,放弃了原有的政治理想,开始反对地方分裂势力,萌生了“权力制衡”的思想。

尽管在社会变革和政治立场方面趋于保守,但丁的写作却最终指向“天国”和神力的救赎,其作品中也不乏人文主义的进步先声。在《地狱篇》中,但丁徘徊于道德尺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男女情爱的同情,对探索精神的讴歌,对自由意志的承认,对古代先哲的赞美。

讲座最后,王军老师还介绍了《神曲》中独到的文学艺术手法,剖析了那些深奥难懂的隐喻,解释了如“壁画般细腻”的情感描写模式。此外,王老师还耐心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探讨了《神曲》同宗教改革之联系,对地理大发现之影响,以及意大利当代文学等问题。

 

最后,主持人张锐老师总结道,王军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利用跨学科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了《神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认识了这一世界名著的深层含义,感受了其独特魅力。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