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田野调查 | 探寻中意交流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1-11-04

20211031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锐老师带领意大利史课程全体同学来到上海徐家汇开展了田野调查。此次活动正值中意建交50周年和中意文化年来临之际,共吸引了系内外近70名同学,参观地点包括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徐光启纪念馆以及徐家汇藏书楼。活动有幸邀请到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老师进行讲解,并在徐家汇藏书楼举办了讲座,题为“探寻中意交流的足迹”。

近日,新华社发表推文《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提到了为中意交流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徐光启。走进光启公园,徐锦华老师向大家介绍说,徐光启为上海人,官至明代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对于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光启的墓地形制符合中国统儒家的道德规范,遵循“左昭右穆”;墓道两边的石像亦按照明代的礼仪制度排列,体现了徐光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命底色;而石牌坊的形式及牌坊上的文字评价,则表现了传统社会对士大夫的高度评价。徐光启逝世后,其子孙在此购置土地,繁衍生息,遂有了今日“徐家汇”地名的由来。

在参观过程中,徐锦华老师表示,徐光启纪念馆坐落在南春华堂中,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馆内展品丰富,如《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农政全书》等;此外,徐老师还对西学东渐的过程进行了描述。传教士为传播西学,采用了文化适应路线,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地图、绘画和音乐等方式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次参观的第二站是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即上海气象博物馆,18727月由天主教耶稣会创建,是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以及观看展品,同学们对西方传教士的科学贡献和中国气象观测的发展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参观队伍到达的第三站是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藏书楼分为上下两层,收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法文、英文、德文、俄文、拉丁文等近20个语种,颇为震撼。在所有的藏书中,极具特色的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中的早期中外语言对照辞典、中国经典西译版本和欧洲汉学资料等。藏书楼典雅静谧,灯光昏黄,穿梭于书架间,仿佛听到了历代学者的低语细声,又或是据理力争。

最后,参观队伍来到了藏书楼一楼展厅,聆听了徐锦华老师的讲座。徐老师展示了几本与意大利有关的文献作品。第一本书是卫匡国《中国新图志》的复制品,是欧洲出版的最早一部关于中国地理学的著作和地图总集。这部著作中所画的明代疆域与“新清史”当中所说的“中国内地”的概念相一致,即中国的核心部分。第二本是外页欧式装帧,内页中式线状的图书,乃南怀仁所编修的西洋天文学,书内有许多天文器材和实验的图片,大都以西方观念披上中式外衣的形式展现。第三本和第四本来自意大利汉学家、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的创始人晁德。其中一本是拉丁文的《中国文化教程》,为了给来华西洋人培训所用。教程十分注重实用性,甚至包括了八股文写作;另一本《博物进阶》则涉及西学东渐,原是法国自然科学的教材,译后用于徐汇中学的自然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东西方文明彼此发现、彼此启迪。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两个伟大文明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讲座最后,徐锦华老师以一则意大利传统笑话结束,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拉下了帷幕。通过此次田野调查,同学们得以深入历史的时空场域,对中意交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颜雪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