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讲座回顾|包茂红:人类世与东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30

6月18日下午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44场暨大夏书院讲坛35期在学生发展空间302顺利举行。应大夏书院院长、世界历史研究院执行院长沐涛教授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包茂红作为主讲嘉宾,“人类世与东亚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


讲座伊始,包茂红教授就介绍了“人类世”概念的起源,“人类世”虽是一个地质学名词,但已被引入全球环境史研究领域,成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人类世概念最早是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在2000年提出的,用于描述1800年以来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从而使全新世( Holocene )进入到“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新阶段。接着,包茂红教授谈到并辨析了有关划分人类世起点的金钉子和把人类世概念引入环境史后引发的争议。

 


碳排放与国际博弈

 

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东亚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全球环境变化及其治理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全球环境变化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从全球环境史的视角进行分析。就二氧化碳排放而言,根据已有研究,欧洲、北美和日本在1870年以前的全球排放总额中占95%以上,在1938年以前的排放总额中占82%,在1980年代以前的排放总额中占一半多。在当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中,东亚三国位居世界前十位之列。一方面,东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东亚也通过各种机制成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者。在人类世,东亚的作用需要从历史视角进行客观、全面和辩证的分析。

 


钢铁业与全球环境变化密不可分

 

在从整体上分析了人类世与东亚发展的关系之后,包茂红教授还以东亚钢铁业发展为例,分析了它的全球环境史意义。他借鉴全球商品链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概念,仔细分析了从原料开采和进口、加工制造、流通销售和废弃或再利用的全过程对不同地域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地域和国家为此而进行的环境治理。从东亚崛起的全球环境史可以看出,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虽然存在着差异和鸿沟,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脱钩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

 


人类世与东亚发展的前景


人类世不仅仅是一个纪元概念,它还通过把地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有效连结而成为一个全球环境史研究的新领域。在这个框架中,不但可以反思东亚发展的历史,还可以期待东亚在未来发挥更加积极、持续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把生产者负责原则扩展到全球商品链中,进而构建一个更容易被全球接受的东亚模式。

 

 

人类发展与环境永远息息相关。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和思考,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有同学非常细致地就图表提出疑问:表中1950年地表温度的凸起是因为什么?”包茂红教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进入经济恢复和走向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大体上主要是由钢铁业带动的,而钢铁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因此出现了1950年左右地表温度明显上升的现象。进入1960年代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地表温度随之出现变化。对于“环境污染对人的影响”、“如何看待欧美对亚洲饮食结构变化给环境带来危害的指责”等问题,包教授都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过本场讲座,同学们认识到东亚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人类世中发挥了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家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