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历史学系举办中学历史教育“卓越人才”培养咨询会
发布时间:2021-11-29

20211113日下午,我系于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1306举行“中学历史教育‘卓越人才’培养咨询会”,来自沪上多所名校的中学校长、教学名师、教学骨干以及区教研员参会研讨,我系部分教师代表到会旁听,会议由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梁志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老师在致辞中表示,师范生培养的设计方针是否契合一线教师的需要,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期待大家畅所欲言,为我校的学生培养贡献智慧。


副系主任黄爱梅以“培根-筑基-融合,追求卓越”为题,汇报了近年本专业师范生培养及就业情况,介绍了以“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眼光格局-成长”为主题的TRPG养模式探索,在总结培养经验成效的同时,也不讳言存在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黄桂兰老师对于我系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表示肯定,建议加强大中学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合教研,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共享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以中学教学名师访谈来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


长宁区教育学院黄怡华教研员关注大学教育阶段的职业规划,提出疫情时代的线上教育可以进一步赋能线下,希望学生能够加强对于新中考、新教材的研究。


复旦附中李峻副校长肯定了我系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强调好的教师需明确职业规划,有较宽阔的眼界格局、跨学科意识和创新能力,了解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新亮点,重视语言能力的学习。


闵行中学林唯副校长提出人才培养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强调职业规范、理念的教育,要有“课比天大”的意识,也要注重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万珊珊副书记向与会老师介绍了孟院在师范生师德教育及卓越人才的培养、第二课堂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普陀区教育学院刘琼敏教研员建议我系师生应与上海市初中教育系统结成更多、更紧密的联系,对初高中衔接,作出更多制度化的建设。


大境中学党总支邵清书记希望我系在学生培养中坚持知识厚、品质优、历史思维能力强的特色,建议加强学术性的同时,加强课程论、课标和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等方式涵养教育情怀,进行跨学科实践。


长宁区教育学院吴笛教研员提出,学生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通”与“博”。同时提出应建立优秀资源共享平台,助推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


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吴广伦教研员谈到自己对于历史教学的感想和思考,提出教师教育卓越人才的“卓越”应该体现在“专业”和“实践”两方面,重视设计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青浦高级中学吴国章老师表达了对于历史学专业卓越师范生的更高期待:要站住讲台,具备课程组织力、领导力、把控力以及融入工作环境的亲和力。


徐汇中学姚虹副校长针对师范生史学素养与教学素养的培育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指出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性。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研员姚军强调了跨学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历史教学的重要关联,提议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提前进行校本微课程设计。


浦区教育学院叶朝良教研员指出,在大学阶段,师范生需要进行面对未来职业的心理建设,并且要认识到中学教育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有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虞晓贞副校长建议融通师范与非师范、本硕博,进行四至十年的整体设计,提出对于培养具备综合、全面的学科素养与本领的教师人才的希望。


松江区教育学院张子辉教研员提出,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师生互动、课程把控等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教育行业的就业形势,研究生也要早分流、早分层、早介入。


曹阳二中校长周飞老师指出,核心素养培育要在师范生培养中有充分体现,育人首先要育心,应当挖掘育人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平台的作用。


其后,来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以及多所中学的骨干教师,继续围绕师范生课程体系培养、课程实践、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师范生与中学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问题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上,特级教师、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周靖老师与我系副主任黄爱梅共同为“大中小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揭牌。该基地作为我校“教师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分中心,与会者共同期待以此为平台,与沪上中小学携手并进,深化历史学科教师教育卓越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