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历史学系第一届“思勉班”揭牌仪式与“诚之课堂”授旗仪式暨张耕华教授“一位纯正而独立特性的史学家”专题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0-10-19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时首批设立的系科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历史学系是有历史的”,从吕思勉先生开始,历史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即着力突出两类人才;一是秉持专业理念的优秀史学研究者;二是面向中学课堂的卓越教师。

  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被授予“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开始了以“基地班”为抓手培养优秀历史学本科生人才的探索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2008年历史学系成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0年,“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与此同时,历史学系也非常重视师范生的培养:以文史哲大类平台课程为抓手,积极组织贯穿师范生四年培养全过程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和课外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课程、教育研习项目、教学技能比赛、观摩中学教学、参与中学教研、担任中学兼职导师等活动);建设“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与历史教育”、“世界古代史/近现代史与历史教育”等系列桥梁课程引导师范生由专业素养向教学能力迁移。

  新时代背景之下,2018年中央正式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以来,以“四新”为关键词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就“新文科”而言,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计划(也称“强基计划”)以及文科实验室建设计划等。

  在“新文科”理念之下,历史学系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启动“思勉班”——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计划取自“思勉”先生的名,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历史学系为主要依托,在继承和发扬历史学系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通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各领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联合哲学、地理、城市与区域科学、外语等相关院系,通过创新人才养成的体制机制,打造“历史+”TSM创新培养体系,即:通过时间(Time)、空间(Space)和人(Man)塑造历史学现代学科的本位认知,利用“跨”(Trans-:跨学科;跨文化)+“超”(Super-:超级课程;超越课堂)+“多”(Multi-:多语种;多导师)的复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团队精神(Team)、拥有科学认知(Science)、时刻关注心灵(Mentality)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高端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教师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第一资源,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因此发展“新师范”也是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样,历史学系也积极配合国家“新师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诚之课堂”——“新师范”理念下的历史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该计划取自思勉先生的字。它力图建立师范培养的阶梯成长模式,其中包括:大一“初识高端教学”,观看特级教师教学视频,与特级教师面对面;大二“走进高端课堂”,走进中学听课、评课;大三“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教学设计大赛和点评讲座,教材分析比赛和点评讲座;大四“职业生涯启程”,实习分享会。“诚之课堂”的长效活动机制,旨在打通大中学共同培养优秀师范生的通道。

  2020年9月30日下午,历史学系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举行第一届“思勉班”揭牌仪式和“诚之课堂”授旗仪式。同时,特邀张耕华教授做题为《一位纯正而独立特性的史学家——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著述与治学精神》专题讲座,以此作为两个班的第一次共同活动。2019级“思勉班”、2020级非师范班和导师组数十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首先举行的是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思勉班”揭牌仪式和“诚之课堂”授旗仪式,由系副主任梁志教授主持。校教务处处长、历史学系主任、“思勉班”学术班主任孟钟捷教授和历史学系本科教学责任教授、“思勉班”导师组组长章义和教授先后致辞。孟钟捷教授勉励大家要记住“历史学系是有历史的”。孟钟捷教授首先讲述了吕思勉先生在历史学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吕先生身上兼具历史学系培养卓越人才所需的基础扎实、视野广阔以及注重跨学科研究的特质,而这些特质都是需要在座同学继承和延续下来的。其次,他概述了历史学系培养卓越人才的历史,并分享自身作为历史学系第二届基地班成员的学习成长经历,向与会同学提出了殷切希望与寄语。最后,他指出,今天举行“思勉班”揭牌仪式和“诚之课堂”授旗仪式,就是要通过一起学习吕思勉先生的治学之道与家国情怀,继承历史学系的优秀文脉,“研究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章义和教授在寄语中指出,“进入思勉班是一个荣耀”。他要求同学们追求德性、学业、健康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鼓励同学们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规则意识、群体意识和格局意识,谋大而谨小,在细微处着力,方能行稳致远。另一方面,同学们还应学习和发挥吕思勉先生的精神,独立思考、勤勉学习、认真生活,以经世的情怀做贯通的学问,同时在此过程中创获智慧、陶熔品行,树立融入并推进民族与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随后张耕华教授为“诚之课堂”授旗,并由王传副教授接旗。

  仪式过后,张耕华教授从“以治学为志业”、“以教书为志业”、“以经世为志业”三方面介绍了吕思勉先生的生平、著述与治学精神。首先,他就吕先生“以治学为志业”这一方面展开介绍。他重点介绍了吕先生专意治史的历程。吕先生治史的第一步是读史书、写札记。张耕华教授提到,与他人不同,吕先生的学术研究有很强的计划性,通过写系统的札记,从而为论文著述做准备。他总结道,吕先生一生以治史为志业,熟读二十四史。他写系统的读史札记,既有考证,又有通论,既采用本土方式——从材料札记入手,又吸取域外成果,尤其是社会学领域的学术成果。

  其次,张耕华教授谈到吕先生“以教书为志业”的一面。吕先生受父训与家境的影响,一生以教书为志业。吕先生教授的课程涉及历史、地理、国文、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并参与编写各个教育阶段的教科书。此外,吕先生善于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国文、历史课程的教学有深入的研究思考,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教学上,吕先生亦别具一格。在吕先生看来,历史教学要重明理,重理解,不责人死记史事,国文教学要让一般学生多讲现代文,多阅读,文史学者则必读古文,大学多教散文。张耕华教授认为,吕思勉先生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志业来做。

  第三,张耕华教授阐述了吕先生“以经世为志业”的具体内涵。吕先生认为经世就是怀抱着一种对社会的不顺、不妥、不合理的事进行改革的愿望与志向,并一生为之努力去做。吕先生除了教学与研究,在经世改良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吕先生关注社会问题,写过众多有关改进改良的文章。张耕华教授认为,一个大学者,除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还时时关心身边的琐事,用心思考,思索改革,这就是经世的精神,这就是以经世为志业。

  最后,张耕华教授以吕思勉先生之语为结束语,希望与大家共勉。“真正的学者,乃是社会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宝物,而亦即是其祥瑞。我愿世之有志于学问者,勉为真正的学者。如何则可为真正的学者?绝去名利之念而已。”

  章义和教授对张耕华教授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和详细点评,勉励在座同学以吕思勉先生的读书、教学、经世为学习的对象和目标,最终在品性方面得到提升。随后,张耕华教授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做出详细解答。讲座在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