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世界史教研室读书会活动(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9-12-24

20191124日星期天晚上,朱明老师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的同学在世界史教研室举行了读书会,这是继1020日林广老师与朱明老师负责的城市史主题读书会之后本学期的第二次读书会。读书会由姚蕾主持,仍然按照高年级同学汇报论文进度,其他同学分享读书笔记为主进行。

首先是硕士三年级的三位同学刘松洁、饶英圣、姚蕾分别就自己的论文进度进行了汇报。

刘松洁的硕士论文是关于美国校园犯罪问题。她概括了修改后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的特征和趋势,她总结了这一时期美国校园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暴力犯罪明显,枪杀案件威胁着美国学校的安全。她还简单汇报了第二章相关内容,从美国社会少年贫困问题的恶化,少年轻易获得非法枪支,媒体暴力对少年犯罪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1980-2000年美国校园少年犯罪发生的社会原因。

饶英圣汇报的是《奥斯曼帝国对帖撒罗尼迦的城市改造》,这是他的论文的第一章内容。奥斯曼帝国在征服巴尔干之后,选择使用一种和解的方式对待征服后的穆斯林,即在苏丹治理下使商业畅通、生产得以改善、臣民得到公正对待,所有苏丹的臣民为国家提供良好的服务的理念,以此作为统治合法性的支撑,并取代加齐传统中过于强调穆斯林对基督徒征服的因素。同时,帝国采取修建新的清真寺、改变城市聚居区域、限制公共活动,从而最终实现对城市的穆斯林化政策。 

姚蕾就《帝国中心主义城市在仰光的失败》汇报了仰光城市发展中帝国城市发展的挫折。在仰光推行的帝国中心城市主义,也就是孟买模式遭到了缅甸本土居民的强烈反对而失败。这种模式化的改建缺乏灵活多变的适应能力,同时区域性工业发展的差异带来中心城市推广的基础不足。在工业发展较缓慢的区域,民族矛盾贯彻城市发展始终,试图用单一化的阶级方式解决问题会适得其反。在当今仰光城市发展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吸取这些前车之鉴来转换为经验教训是仰光城市复兴的重要任务。

钱琛介绍了自己的最新论文《欣克利案与精神异常抗辩改革》,通过欣克利案引发的精神抗辩浪潮对精神病体制改革的冲击以及体制改革的失败,表达美国社会对精神病体制现状的反思。

朱明老师就这些论文进行了点评,对于论文中题目逻辑混淆和论文规范的问题作了一些批评,并对论文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一些意见。

之后的几位同学则分享了一下读书报告。 

李慧玲分享的是《飞逝的城市:世纪末的帝国博览会》(Alexander C. T. GeppertFleeting CitiesImperial Expositions in Fin-de-Siècle EuropePalgrave Macmillan2010。她指出,该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五届重要的博览会。作者采取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运用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政府报告、报纸期刊、信件和回忆录和照片等,来说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博览会是产生、呈现和传播的。这些博览会在结构上呈现相似性,一旦某界博览会上引入新的要素,就会迅速跨越国界并融入到以后的博览会中。基于博览会间的相似性,作者提出了三个概念:1、展览的过渡性、短暂性。2. 博览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3. 博览会展示了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使得游客能够享受一次时空旅行。

肖雅丽分享的是弗朗索瓦·维耶的《纽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她介绍的这本书讲述了纽约资本与多元化之间的博弈,发掘和探究纽约作为个特定空间,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展现的代表性功能和各阶层的表现以及化的杂糅。作者将纽约2001年以前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省时期(1620-1820)、新世界的王(1820-1890)、都会的现代化(1890-1940)、美国时代的政治经济中1940-2000),这四个时期跨越的时间段不省时期跨越200年,⽽⼤都会建设期仅50年,但这划分致反映了纽约城市发展的速度和程度 

刘筱汇报了伊藤滋的《城市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88年)的读书报告,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城市规划学者伊藤滋。他提出著名的“城市死角”理论。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城市环境中的死角,时间、社会、心理、空间去分析犯罪是如何发生的。《城市与犯罪》这本书里却反复提到,城市化带来的个人至上主义,让邻里关系更加冷漠,对彼此缺少关注,为犯罪滋生温床。从城市社会心理和人本主义角度来看,尽管更多的人住在同一栋楼里,但彼此之间除非有某种共性需求,否则,在个人主义支配的城市中很难说二者能产生亲密的交际。关于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就此放弃城市。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必不可少,还需持定人文关怀,有温度地看待城市发展。

霍慧馨的读书报告则是关于《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霍华德丘达柯夫、朱迪丝史密斯、彼得鲍德温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七版)。她介绍道,从1519年阿兹特克帝国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到2000年现代化大都市纽约,该书共用十个章节阐述了整个美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作者分别用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1920年城市化完成、70年代城市危机这几个关键性的节点来划分美国城市社会演变历程的阶段。与国内学者王旭教授2000年出版的《美国城市史》相比,本书对于美国城市的介绍更加生动,不仅仅关注与工业化与交通、城市政治的演变,正如其名,本书更注重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例如城市的道路、火灾、公共卫生、住房、公园、酒吧等方面都有所设计。不仅如此,本书更加关注的作用。例如妇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社会改革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艺术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振兴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关注不同的领域以及不同的群体,扩大了读者关注美国城市的视野。霍慧馨结合Urban History期刊中最新几期的论文,对该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讨论,给我们展现了城市史的最新进展。

最后由郭宁汇报了《伟大的成就:东印度贸易如何改变了英美资本主义》( Fichter, JR,ed., British and French Colonialism in Africa,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Connected Empires across the Eigh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9)。她介绍,该书内容包括美国东印度群岛的贸易和大西洋的贸易,在印度洋的贸易促使英国国内“自由贸易兴起,美国的东印度群岛的贸易使美国经济出现全球转向,本书使用档案和新闻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讲述檀香,鸦片,皮毛,还有白银的故事,讲述波士顿港,哥伦比亚,广州,加尔各答,西兰,开普敦等地,试图把新美国放到英国中心。也讲述英属印度的转型,英国面临一些列争议性问题,包括土地人气和收入政策,战争和扩张,传教士的礼仪活动,同时指出新美国也需要处理很多问题:大陆和海外帝国的所有权,新收购的土著人民的和定居者的领土的性质,关系圈,主权等。

最后,朱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针对读书会发表了一些想法。譬如,他就读后感选择的书目进行了评析,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地阅读最新的中外文专著和期刊论文,把这些最新成果介绍近来的同时,也有助于大家提前准备学术综述的写作。其次,他希望读书会能提前两三天提交发言草稿,给每个参与人预留充足时间准备回应的问题和建议等,从而加强发言人和参与者之间的充分互动。此外,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会报告的重要意义,对国外最新期刊的了解对于论文选题和学习研究方法有很大的裨益,将来可以与国内外高校共同进行读书会,增强彼此交流和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