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成长之路——相隔二十五年历史学系两代人的师生对话”活动纪要
发布时间:2021-05-17


2021512日下午,历史学系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会议室举办“青年史学工作者的成长之路——相隔二十五年历史学系两代人的师生对话”讲座。讲座由思勉班导师组成员唐小兵老师主持,并有幸邀请到历史学系中国史教授李孝迁老师、世界史教授孟钟捷老师参加讲座,两位老师作为95级与96级基地班的学生与第一届和第二届思勉班同学们展开交流对谈,由此把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两代学人联系起来。

讲座伊始,李孝迁老师和孟钟捷老师分别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在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基地班读书求学的经历。

提及二十五年前的校园氛围,李孝迁老师认为那时的生活简单,与今天的大学生活相比,自由支配时间更加充裕,同学师生间的交流也更频繁热络。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李孝迁老师喜欢窝在床上读书,以成垒图书围成一座自己的小天地,也可与老师天南海北漫谈,甚至常常到凌晨两三点。

此外,李孝迁老师还提及了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悠久深厚的学术传统,以此激励同学们要对自己和历史学系自信,同时鼓励同学们保持广泛阅读的习惯,欢迎同学们多来系里逛逛,与老师交流提问。

紧接着,孟钟捷老师也讲述了他的求学与任教经历,他提到“历史学系是有历史的”,追溯系史,基地班与思勉班正是一种薪火相传关系,两者的建设也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和逐渐成长的过程。孟钟捷老师选择历史学系是出于机缘巧合,在历史学系的几年里,从班长到晚会主持人,再到学生会主席,他充分地体验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而学术兴趣方面,也有着从中国古代史到世界史的大跨越最后机缘巧合地选择了德国史。基于自身经历,孟钟捷老师向同学提出几点建议:对于人生境遇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顺其自然态度;不必事事追求完美,要分清轻重缓急,对自己要宽容一点;在学术上,也不必过早定型,局限于一个领域,读书不怕杂,要涉猎广泛。

   说起读书时的故事,三位老师相互补充,提起很多轶事掌故,引发同学们笑声不断,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在聆听了二十五年前学长们的基地班求学和生活经历后,19级和20级的思勉班同学们也就当下历史学学子们所关心的问题与学长们展开真诚坦率的交流谈话。同学们踊跃发问,而老师们的回答也妙语连珠,现场气氛欢快而热烈。在谈及本科生学术写作训练时,老师们认为现阶段同学们不必苛求作品的创新性,而重在培养论文写作规范与提炼观点的能力,文章力求简洁,课后可与老师们交流论争。提及历史学之用和学历史之乐时,孟钟捷老师提及历史学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而李孝迁老师则作了生动的比喻,历史学好比一个游戏,解开前人未解之谜便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在探讨现实关怀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时,李孝迁老师又指出历史学研究虽然力求避免外在环境的干扰,但真正的价值无涉是难以做到的,但对现实的关怀并不一定与历史学客观中立的相冲突,有时反而有助于历史学研究,增进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此外,谈话内容还涉及博雅教育、史学史课程设置、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等多个方面。

当下学生们所面临的焦虑问题引发了现场激烈的讨论。面对同学们学习生活上普遍存在的焦虑,唐小兵老师指出,当下的青年们认为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当今社会容错率低,一旦失败则将永远失去机会、落后于人。这种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对个体的心智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压抑,人生和学术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要有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动力和愿景。事实上,竞争之外那片自由的“野地”并非不复存在,只是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要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呼吸的“心灵庭院”,同学们也要学会敞开心灵做朋友,不要总是将同学当做竞争对象,更不要太在乎外界的评价,要学会找到自己和接纳自己,只有获得了内在的友谊才会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和缓解内心的焦虑,他引用我校著名历史学家杨国强教授的话,期待思勉班的同学自己造就自己,自己证明自己。而在李孝迁、孟钟捷两位老师看来,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焦虑共存,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学术创造,但过度的焦虑就会摧毁人生,要学会与自我的焦虑达成和解。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系学子而言,在深刻了解认识历史人物命运浮沉之后,更应该有开阔的眼界,于原谅自己坦然面对失败。面对种种选择,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当决定做时就拼尽全力,不留遗憾,也不患得患失,要认识到挫折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同时,作为新一代学人,身上要有人间烟火气,有学术追求固然重要,但也应享受生活,热爱生命并善待自己。

最后,李孝迁老师以王汎森院士的“历史是一种扩充心量之学”勉励同学们,并鼓励思勉班同学们作为学术共同体应进一步加强同辈间的交流互动,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之后,三位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