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2022年7月20日19,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知名学者学术讲座暨历史学系“大夏世界史论坛”高端讲座第21场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的哈全安教授作了题为“中东五千年的解读视角”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李海峰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及社会史学爱好者三百人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李海峰老师对主讲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哈全安教授的学术成果。哈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以一己之力出版了《中东史》(全三册),在学界享有盛誉。李老师认为中东是一个“神奇”的地区,历史上动荡不断,哈教授的讲座将帮助我们理解中东的过去与未来。

哈教授的讲座条贯清晰,主要从四个“视角”解读中东,即地理环境的视角千年中东的长时段视角百年中东的政治视角部落和文明交往的视角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视角。东半球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撒哈拉沙漠三个地理坐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导致了“亚洲三分”的局面。而聚焦于中东地区,其地貌多样,形成了游牧活动和农耕定居两种生活方式;其区位上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区域开放,人种构成复杂。地貌和区位的多样化特点构成了中东历史的底色。

其次是千年中东的长时段视角。哈教授上溯阿卡德王国,指出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传承了中东的“帝国传统”。这种传承并非一成不变,三个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统治者所属的族群亦发生变化。在宗教变迁上,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一神信仰,而一神信仰中又经历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变化。哈教授认为这些一神教的神学内涵如出一辙,它们的“信仰坐标”耶路撒冷兼具形而下层面的宗教冲突与形而上层面的信仰源流

再次是百年中东的政治视角。在中东地区近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去奥斯曼化、去殖民化、去威权化和政治民主化四个阶段。前两个过程中,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由于缺乏历史根基,导致其血缘,族群方面错综交织,因此较难形成国家认同,更难建立强调人权和民主的“现代民族国家”。 其后,中东诸国出现了威权政治强人,他们构成了中东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催化剂。威权时代后的土耳其1952年大选、伊斯兰革命、阿拉伯之春三个坐标,则是中东国家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最后是部落和文明交往的视角。哈教授从部落形态、身份认同和时空范围三个角度讨论了部落文明的前世今生,并指出应当慎重使用“部落”这一概念指代中东地区的族群。对于中东的文明交往,则应当注意“交往”具有和平和暴力两种形态——本世纪以来的反恐战争和难民潮作为一种“暴力交往”,可能会为中东和欧洲双方带来不幸。

讲座最后李海峰老师对哈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简要评议,对哈教授提出的种种新观点表示认同。哈教授与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耐心地回答了听众们提出的问题。哈教授强调了伊斯兰世界的宽容性,认为“信仰不能强迫”的教谕使得科普特人和雅兹迪教徒可以与伊斯兰人共存。对于中东的阿萨比亚变迁”,教授从自己对倭马亚王朝的研究入手,描述了部落与国家力量的消长关系。同时,哈教授也就中东地区在中西交流的作用、琐罗亚斯德教的衰弱等议题与听众们展开讨论。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探讨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子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