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2022年8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大夏世界史论坛”前沿讲座第4场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翟韬副教授带来了题为“文化冷战研究:回望与前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历史学系赵继珂副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逾四百人在线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赵继珂老师向翟韬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其学术经历及成果作了简要介绍。翟韬老师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曾赴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史、社会科学史。出版有专著《文化冷战与认同塑造: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华侨宣传研究(1949-1965)》,获“杨生茂美国史最佳青年论著奖”,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本次讲座聚焦于文化冷战史研究中四种视角的更新换代以及其中的“范式转移”。在翟韬老师看来,文化冷战史研究始于冷战,但如今研究的时间范围已超越了冷战史的范畴。在空间上,文化冷战的研究也从最初美苏间文化关系的研究,扩展到美国与第三世界、官方与民间的关系上,逐渐向跨国史、帝国史的方向发展。在方法论上,文化冷战史研究又呈现从政治史、外交史转向新文化史的趋向。

      首先,翟韬老师解释了文化冷战的意涵,文化冷战研究强调文化性与政治性,其概念经历了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狭义的文化冷战则仅限于中央情报局在西欧的文化渗透,这一来源于弗朗西斯·桑德斯的著作《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而广义的文化冷战包括政府有意采用文化手段以实现冷战政治目的的所有活动。2000年左右,冷战史学界开始重视冷战中的文化因素,这一转向渊源于美国史学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而从国际背景(外史)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欧美学者对苏东剧变、冷战结束过程中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崩溃原因的历史学回答,美国对苏东心理战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翟韬老师认为,心理战视角的代表作为1997年出版的《撕裂铁幕:宣传、文化和冷战,1945—1961》,这是文化冷战史研究真正意义上第一部严肃的系统性学术著作。该书提出了“从革命到演化”的观点,指出美国促进苏东地区革命到用美国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吸引苏东人民,使他们对美国产生向往,美国外宣和文化是冷战斗争、尤其是针对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工具。在这一阶段,学界的研究主要聚焦广播媒介。

      紧随其后,翟韬老师又提出以2006年肯尼斯·奥斯古德的《总体冷战: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海内外的秘密宣传战》的出版为标志,冷战文化研究转向总体战视角。在奥斯古德看来,冷战的主战场并非军事竞赛,双方的文化竞争才是冷战的基本样态。自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起,对外宣传被置于决策的核心地位,美国新闻署从国务院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心理因素全程参与决策过程。事实上,正是冷战其总体战的战争形态决定了宣传与心理战在其中的地位。

      2013年,贾斯汀·哈特的《思想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一书,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20世纪美国外交的基本问题并非总体战的产物,而是与欧洲霸权的衰落、殖民地独立等更宏观的问题相关联。翟韬老师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文化冷战研究开始转向帝国史范式。哈特认为,20世纪美国的宣传和文化外交是其应对去殖民化的自由国际主义大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后殖民帝国战略”。区别于传统殖民地帝国,美国依靠其文化与经济实力维系其霸权,奉行自由国际主义,是一个“观念的帝国”。因此,无论冷战出现与否,“文化冷战”都已然存在,在1936年国务院文化机构成立便已开端。这一帝国史、自由国际主义范式扩大了文化冷战研究的外延,其时间跨越整个20世纪,宣传对象从苏联扩展到第三世界,手段也从宣传扩大到了文化交流、对外援助等“公共外交”领域。

      翟韬老师指出,以上三种视角体现出学者们对于文化冷战的认识经历了从政策工具、政策本身以及大战略的“三级跳”,但其研究仍限于政治史的范畴。2010年前后,学界出现了用文化理论解释对外宣传的趋势,这一范式将美国的外宣视作其国家身份的投射和文化表达。对外宣传既是为了外交和政治目标,也是对自己身份和政治文化不自觉的对外表达,更是对自身文化观念、身份的自我申述。美国20世纪的“人民资本主义”、解放战略等对外宣传是国家身份向外界的投射,而文化冷战就说指国家身份和文化观念的竞争。美国的对苏宣传不仅是向苏联对话,更是对自身文化观念、自身身份的一种申述。文化视角扩大了该领域的研究内涵,文化冷战从政治现象变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者也在外交史之外,将目光更多转向了国家史中。在翟韬老师看来这样的文化转向与21世纪美国族群分裂、身份政治的兴起息息相关。

      最后,翟韬老师总结,这四种视角各有其解释力,可以兼容并蓄,“范式”的转移、升级为事件提供了更为透彻的解读,使对历史事件的诠释愈发精微、全面。此外,翟韬老师还提出了几点思考:从文化冷战史研究的角度,外部因素对学术演进的影响是否被低估了?跨国史是否被过分强调?文化冷战史和冷战史是否遵循相同的政策演进逻辑?(美国)外宣史和(美国)外交史是否一致?

      在讲座结尾,赵继珂老师对于讲座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评议,认为这是一场颇具启发性的讲座,梳理了文化冷战研究学术史的来龙去脉,为学人们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考与借鉴。参加讲座的老师或同学积极在留言区中展开互动交流,翟韬老师也一一细致回应,留言区中的提问源源不断,师生均觉意犹未尽。本次讲座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