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二届“银行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坊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07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第二届“银行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坊于闵行校区成功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树人学院等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银行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研讨。

10月25日上午,工作坊开幕式在历史学系1306会议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银行史研究所所长章义和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所的发展概况与研究成果。随后,在他的主持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王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宋佩玉教授分别作了《战时日圆金融圈的确立、扩张与解体》《英国藏中国近现代金融档案的研究与整理》的主题报告,用两场报告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学者,现场交流讨论热烈。


10月25日下午,会议设置两场专题讨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赵晋与沈嘉文主持,在历史学系1306会议室举行。

近代中国银行业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是银行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文化系钟钦武的报告题目为《“进城”与“下乡”:解放战争时期北海银行货币斗争的政策性场域转换》。他通过梳理解放战争时期北海银行货币斗争的阶段性策略,指出其经历了“进城—下乡—再进城”的场域转换过程。在“进城”阶段,北海银行致力于确立北海币本位,结合增发货币与物资保障,与法币展开阵地争夺;“下乡”阶段则转向农村,开展排法斗争与实物信贷;至“再进城”阶段,通过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等措施,实现了从战时金融向建设金融的转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评议人沈嘉文认为该研究视角新颖,将货币斗争与空间策略相结合,同时建议进一步厘清“场域转换”与军事形势变迁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可补充北海银行在不同阶段与地方社会互动的个案分析。


上海大学文学院赵前以《非对称博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三行”的增资改组》为题进行报告。他以中国实业银行、四明银行与中国通商银行(合称“小三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们在抗战时期试图通过增资改组摆脱官股控制、回归商办的努力。赵前运用“非对称博弈”概念,指出“小三行”在国民政府金融统制下面临多重政治力量的干预,最终未能实现组织转型,从而揭示了战时国家权力与银行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评议人张郑奕肯定了该研究对“小三行”增资改组论述的启发性,但对“非对称博弈”概念的精准性提出商榷,认为博弈关系本质上多具非对称性,建议进一步凝练分析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郑奕的报告《“监督”与“服务”之争:中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国家银行与国营工商业(1962-1966)》,探讨了“大跃进”之后,国家银行在“银行六条”指导下从信贷监督向政治性“服务”的转变过程。他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是政策层面的调整,更是意识形态与计划经济制度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银行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困境。评议人赵前认为该研究对计划经济时期银行角色的分析具有突破性,并建议结合地方档案,进一步验证“服务化”转型在基层实践中的具体效果。


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俏巧的报告《那些年,他们如何庆祝国庆?——1950-1977年间交通银行香港分行的国庆庆典》,通过梳理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在国庆期间的仪式安排、宣传策略与社会活动,探讨了中资机构在殖民语境下的政治表达与文化整合功能。她指出,国庆庆典不仅是政治忠诚的展演,亦是构建港人国家认同与凝聚侨胞的重要机制。评议人周孜正认为该研究拓展了银行史的文化史视野,建议补充香港本地档案,细化不同时期庆典内容的变化,并尝试与汇丰、渣打等英资银行的庆典活动进行比较,以凸显其特殊性。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其中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沈嘉文的报告《债权、股权与企业经营:企信银团与杭州电厂的管理结构变动及经营调适(1931-1937)》,以企信银团代管杭州电厂为案例,探讨了银企关系中债权转为股权的制度实践。报告指出,银团通过建立“公司-银团”议事与管理体系,实现了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然而,这种紧密关系也使企业面临“掠夺国家利益”与挟政府权力以自重的舆论指控,揭示了银企合作在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复杂性。评议人钟钦武肯定了该文对银企关系机制的细致分析,建议进一步比较企信银团与其他银团的运作差异,以凸显个案特殊性,并加强对银团内部决策过程的史料挖掘。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万金涛的报告《法币改革前后地方工商业倒闭风潮研究——以江西南昌为中心》,聚焦于1935-1937年南昌的工商业倒闭风潮,分析法币改革在地方层面的实践及其与白银风潮、政商关系的互动。他指出,南昌商会寻求的救济贷款方案遭政府否决,导致中小商户未能获得有效救助,折射出国民政府金融政策在地方执行中的局限性。评议人赵晋认为该研究从地方视角审视法币改革成效颇具新意,建议进一步挖掘档案与日记等史料,更全面地揭示法币改革在南昌的地方实践。


近代中国银行业变迁中的人物及其思想,是本次专题研讨的又一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赵晋的报告《钱从哪里来:近代上海企业的资金融通——以刘鸿生中国企业银行为中心》,以刘鸿生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为个案,探讨了近代民族企业家通过自设银行解决工业融资困难的努力。报告认为,尽管该银行在刘氏企业集团内部起到一定的资金调剂作用,但其规模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工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反映出近代中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困境。评议人万金涛认为该研究对家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微观分析颇具价值,建议通过横向比较其他企业家创办银行的案例,进一步辨析刘鸿生模式的共性与个性。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孜正的报告《计利当计天下利:荣宗敬的金融实业共济理念与实践》,以荣宗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通过创办银行、投资交易所、呼吁减税与发行公债等金融手段以支持实业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报告提炼了荣宗敬“金融实业共济”的思想,认为其冒险精神与金融创新在民族企业家中具有典型性。评议人陈俏巧认为该研究对荣宗敬金融思想的提炼富有启发性,建议补充相关日记等史料,以更深入地阐释其金融思想的内涵。


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黄阿明对每场报告作出了深入而精辟的点评,并组织与会学者就银行史研究的理论路径、史料运用与选题视角进行了圆桌讨论。本次工作坊成果丰硕,意义深远。在密集而深入的研讨中,见证了银行史研究视野的持续开拓与方法的不断更新。


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银行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会议中涌现出的新议题、新史料与新方法,充分显示了银行史这一研究领域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