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小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研员姚军老师受邀为我系“诚之课堂”做了一场名为《从课到程,从文本到经验 ——场馆资源视角谈校本课程建设》的线上专家讲座,吸引了系内师范生、研究生以及部分在中学工作的系友的关注。
讲座的缘起,是近期由我校教务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以“四史“内容为主题的历史学科教学技能大赛。比赛要求结合地方史和乡土史料,做出一份内容为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案。
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呢?
姚军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这是一类根据国家相关教育要求,基于各校情学情的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在此类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掌握技能或许是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思维或相关素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为什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因此,姚老师提出,好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关注生活逻辑,延展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姚军老师从场馆资源视角出发,为大家展示了如何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场馆资源有充分了解,进行深入利用;关注实践性,设计具有体验性、活动性、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活动环节;关注年段差异,设计符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从“玩中做”、“做中学”到“学着做”、“自己做”,从“能做”、“做成”到“做好”,循序渐进地处理“学什么”与“学得如何”的关系;课程要多留链接接口,方便与各类型活动对接、延展;还应关注保障措施。姚老师特别提到,在学生参与活动前,教师最好先进行体验,随后对各个环节加以完善。
在交流环节,姚老师再次强调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探究性特征,对我系同学的前期校本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他提醒同学们,在一课时内所利用的资源或展品不需要多,但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利用。
校本课程设计,对我系师范生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课题。相信本次讲座能够加深同学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并为其未来的设计实践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