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 | 南宋知识分子的时代角色与社会实践

2024年4月26日下午15:00,在人文楼1306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题为“南宋知识分子的时代角色与社会实践”的讲座,由前长庚大学讲座教授黄宽重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黄纯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黄老师先从整体角度阐释了宋代知识分子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宋朝大兴科举使知识分子力量崛起,同时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又促使知识分子不断寻求出路,确立理念再付诸实践,他们所受的知识教育、扮演的时代角色和所拥有的强烈使命感等都促使其不断关注社会,发挥自身才能,影响社会。



随后,黄老师从北宋时期“中央的实践与检验”和南宋时期“在地实践:知识分子的转向”两方面来阐释宋代知识分子将理念付诸实践的行为及实践本身的转向。先是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面临内忧外患的现实矛盾,在真宗与仁宗交替之际,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开始以群体而不是个人的力量来思考变法并行动。但地域与学术背景的差异导致变法思想相互对抗,其强烈的使命感又进一步加深这一矛盾,使变法逐步演变为党争。外部的辽金战争压力又促使北宋从关注外在的现实武力转向关注内在的精神力量,通过不断强化自我意识以应对现实困境。后期外部势力的相互牵制又为北宋内部的发展带来机遇,使其在文学、教育、医学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呈现丰亨豫大的“大观”现象。社会发展的盛况让北宋重拾信心去追求大一统的景象,由于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结局。



随后,黄老师指出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实践逐渐从中央转向地方。此时宋政权南移,形成背海立国的格局与包容的政治策略,内部政局骤变、外部强敌压境,亡国之痛让宋人以生存为先,对外以和为主,对内不断平定各地动乱以为稳定政权。统治者为强化防御不断发展经济,军队国家化和财政中央化让地方政府承受巨大压力,又为继承的正统性大兴科举,导致考试与录取人数大大增加。但官多阙少的现实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又促使知识分子转向地方(多是家乡)以谋生,逐渐建立知识分子体系,维系并延伸人脉关系,增强地方联结性,不断缓解地方压力。频繁的政权交替与人员变动、知识分子本身的身份认同、渗入基层的儒家思想和地方建设对于群体的需要等都是促使实践转向地方的原因。知识分子在家乡施行诸多可展现社会力的措施,有诸如义庄、义田、义廪、社仓等农业救助,乡曲义庄等有地方特色的互助组织,义约等支持科举的经济互助,具体的赈饥措施,乡饮酒礼等维系尊卑秩序的行为,还建立州县学和书院以发展教育,建立乡贤祠庙等来形塑乡里意识。这些行为又促使社会形成多元文化,儒学理学不断深入民间,雅俗文化并存,学术逐渐转向内在,强调人的心性修养。


由此,黄老师得出“宋代知识分子已成为知识权力的代名词、引领时代风气的优势群体”的结论,他们已成为改造中国政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转变与深化的主体力量。这一时期形成的尊君观念也让后代的朝代更迭变为以武力取代禅让。黄老师还指出两宋知识分子都是在调和执政者与在野者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的家国情怀与乡里意识是凌驾于完全对立的政治分离意识。但北宋士人是追求向上发展,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目的,南宋士人则是向下扩散,将其社会力与文化力深深扎根基层。



黄老师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对宋代历史进行总体观察,从科举制度、内外压力、地方治理等多个角度考察,深入宋代社会内部来理解其观念与逻辑,再由历史人物转向现实关怀,令人受益匪浅!

在讲座讨论环节,各位老师与同学就“刘宰乡居研究与包弼徳地方理论的对比、道学兴起与南宋士人地方化的关系”“南宋有限度的改革意识是否始终贯穿该时期思想变化”“士人在南宋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南宋女性在家族中的社会角色”“宋代盐商、茶商兵变与农民起义的不同、南北宋民变的差异、研究南宋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等问题与黄老师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