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上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为我系师生作了题为《朝廷与市场——比较视野下的阶段性特征》的讲座,上海大学陈碧舟老师、我系黄纯艳、包诗卿、黄阿明三位老师及研究生参会。
龙登高教授以2022—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对话的方式,系统阐释了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史学的内在联系,并回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西欧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分析。龙登高教授指出,在以近代英国为参照进行中西方市场对比时,需注意中国历代不同时期的差异性,不能以单一时代的特征一概而论,并进一步讨论了关于市场活跃程度、政府利用市场等多个问题。 龙登高教授指出,两宋以来的市场发展情况存在阶段性差异,宋代、明前期与中后期、清代市场发展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17—18世纪英国为参照,对比不同时期传统中国的市场,双方在商品市场方面各有千秋,在地权市场方面英国庄园经济可交易性弱,中国地权市场活跃,在资本市场方面英国是十分领先的。其中的逻辑在于,传统中国是以地权为轴心运转的传统农业经济,17—18世纪的英国则是以资本为轴心运转的现代经济。 随后,龙登高教授深入探讨了政府利用市场的机制,从战争、官僚队伍、公共品供给三个维度讨论政府最大的需求。他进一步分析西欧金融市场的发展,西欧金融市场是在政府融资战争与竞争中,才得以不断发展,领先于世界。政府利用市场有三种手段:征税、特许、官营,在赋税、特许经营、货币等方面分别举例探讨。龙登高教授重点讨论了宋代与清代津渡的区别,宋代政府看重津渡收入,在重要和便利的津渡直接官营,在人少利薄的津渡实行竞价买扑,虽然禁止私渡,但无法禁绝,私渡数量甚至远多于官渡,而清代的义渡远远超过官渡与私渡。在公共品供给方面,宋代的桥梁主要由官督民办,清代桥梁以民修为主,这也体现了清代基层公共品主要是由民间自理。 在总结阶段,龙登高教授通过中英17—19世纪的对比,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他指出,英国在1600—1840年间经历了长达200多年的革命,最重形成了现代经济体系;而同期中国社会则陷入了内卷化的发展模式。龙教授强调,英国的市场从来不是纯粹的市场,其政府作用比清朝要强得多,事实上市场经济本身就从来不是纯粹的,而是一个各种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通过交易追求各自利益的场所和机制。中国历史的主流是基层自治,“听民自便”,藏富于民,政府不与民争利。最后,龙教授指出,中国市场经济有其文化基因和制度传统,鼓励青年学者继续推进市场史的研究。 在交流环节,龙登高教授与各位老师和同学就基层治理、市场发展等问题与进行了交流。龙登高教授以宏大的比较视野,重视不同时期传统中国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对比中西方的市场发展及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为理解传统中国市场发展的逻辑与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