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历史学系举办第十五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发布时间:2023-08-09


2023729日上午9时,第十五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拉开帷幕。历史学系系主任梁志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各位营员表示热烈欢迎,接着提出了“为什么历史学家会不断研究过去?”这一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研究历史的必要性。最后,梁老师指出历史学优秀作品应该符合有个性、有格局、有温度、有启发这四个标准。



开幕式结束后,黄纯艳教授为营员带来首场专题讲座“如何认识宋代的‘边疆’”。黄老师从自己在边疆勐马镇支教的经历切入,向营员介绍了宋代的边界。在明晰宋代“边疆”的界定后,黄老师扼要概括了宋代“边疆”的制度和观念,以及这种“边疆”下的社会状态。他指出宋辽对疆界的处理几乎具有了所有“近代性”特征,并让营员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认识王朝的边疆。在精彩的讲座后,叶芷坤同学反思提问,宋朝如何应对其所坚持的华夷秩序理念在现实中受挫的情况。黄老师指出,宋代以对等的弹性方式处理了这样一种困境。陈柏杨同学则提出了如何界定研究对象的困扰。黄老师建议既可以用历史学本身的概念,也可以借鉴社会科学的概念来更好地揭示历史现象。



29日下午,营员们分组进行论文汇报,专家加以点评。在“中国古代史分论坛①”中,张心怡分析了《谢家坦汪氏文书》中崇祯十三年(1640)和十五年(1642)的两次分山事件,提出对“共业”山场的析分不但没有使“共业”消失,反而组成了一套新的联合经营山场新秩序,并随之形成松散型股份和紧密型股份两种山场股份经营制度。姚舜禹以《抚浙奏疏》和《历代宝案》中收录的文书为基础,梳理了“熊普达事件”的始末,并探讨此事件体现的明朝对琉球国的态度变化以及浙江巡抚对“海防”与“国体”的考量。甘知雨通过研究明清时期樟树社会的发展状况,考察与樟树药材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且进一步探究明清基层市镇在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实际地位。叶滋以《移峡山神文》为切入线索,探究区域生态变迁中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平且对霍韬驱虎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史料的再阐释和历史图景的再构建。张瑞千以宋代士人文集、笔记、谱录对域外香药的记录为讨论对象,研究士人是如何开发整理域外香药并将其融入生活世界的,并进一步探究域外产物是如何在宋代逐步获得存在合理性的。陈汝园对唐宋武庙变化历程进行整体性考量,分析唐宋时期历次变更与当时的朝政、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许刘栋以元代遍布江南高乡民间信仰为切入口,进一步探究元代海漕体制背景下江南高乡区域的开发与社会整合,并分析江南高乡与江南整体乃至江南之外不同层级区域历史间的互动关系。



包诗卿副教授在点评中结合每一篇文章给出了具体建议,并重点强调了:论述中心要明晰;学术综述梳理过程中要细致阅读和理解前人对研究成果;不要局限于已有观点,要尽量再往前走一步,观点要有突破性和创新性。包老师点评后,张心怡、姚舜禹、叶滋等同学又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困惑,包老师也进一步作出了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分论坛①”中,沈轶围绕1929-1938年启东县的个案,关注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左派中下层群体,对重大变革和政治浪潮中的基层政治生态加以探讨。汤雅志以1927-1934年的广东党组织为核心,探讨了中共彼时面临的“干部恐慌”问题及其因应策略,针对政党组织运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干部的训练与提拔、民主集中制的运作方式等问题加以分析。曹霁暄对国民革命时期广州的“五月纪念”活动进行了探析,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地方社会、政党关系以及民众心态等问题。耿思宇关注了“戴季陶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其思想内涵,将这一系列主张与理论置于1925-1927年的历史变化中加以观察,分析其中对于“三民主义”的重新诠释。仇洁磊以中华民族危机为背景,通过梳理抗战时期中国对于外国民族英雄宣传的选取标准、手法路径,分析了外国民族英雄的形塑特点及历史意义。池展盈考察了1950年代初期温州处理圣母军的历史问题,对政权更迭、意识形态、宗教管理等问题加以综合讨论,并针对一元化的全能主义政治格局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樊灏荻以《谭正璧日记》为核心史料,聚焦于谭正璧这一个案,对谭氏在1919-1920年的履历进行了梳理,从而尝试具体地探究青年学生如何呼应五四运动。范心怡聚焦于赵老太太在抗战时期公众视野中的形象变迁,勾勒出赵老太太人物形象在抗战不同策略影响下的动态变化,具体分析了报刊舆论中的抗战动员及赵老太太这一个案的特别意义。



刘亚娟副教授在点评中,对本次分论坛论文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针对题目选择、创新意识、材料分析、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进一步投射到每一篇文章的个性问题中。刘老师强调,同学们应该试着以引入横向或纵向对比、关注具有普遍性的议题等方式,在自己的题目选择和问题意识上加以反思。此外,刘老师还结合自身的学术履历,鼓励参加本次分论坛的同学们勇于尝试、努力探索。


 

“世界史分论坛①”上,唐圣月从英格兰“中间阶层”乡绅出发,梳理特殊时期乡绅的济贫职责与行为,分析乡绅济贫行为效果与作用。孔卓然广泛运用各类原始文献,探究了19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对禁酒运动的认知与参与。连相龙认为米特拉达梯六世同时具备波斯化和希腊化的君主特征,而其塑造的“希腊解放者”形象是其扩张工具。叶芷坤以朝圣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为中心,跨越长时段分析圣雅各崇拜和朝圣地诞生的历史根源。陈珈宝聚焦流民治理问题,通过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市市政府对流民问题的治理措施,评估流民治理背后折射出的“进步主义运动”理念特征及其得失。庄思颖以儿童博物馆首任馆长葛瑞芬为切入点,分析20世纪初美国女性博物馆学家创建儿童博物馆和实施以教育为核心的儿童学习体验实践的开创性意义。高婧依据中世纪史料文献,从行为实践和文字章程两个方面解读公社建立过程中城市市民的思想和目的。王娅楠归纳了蒙古国立大学建立的三大原因,指出其建立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且受到苏蒙关系和蒙古知识分子的共同影响。



在老师点评环节,刘伟才副教授首先对同学们的史学写作素养和对于档案、史料文献的积极运用予以肯定。随后,逐一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指导。刘老师建议同学们在论文选题方面,将视角聚焦,把握重点,对论文涉及的超越历史的领域进行深入了解,避免写作话题过大或领域术语的错误表述。此外,在史料引用方面,强调史料选择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在史料的选择时,对于史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论证,对既有史料保有怀疑心态。


 

“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分论坛”上郭泰乐具体分析了汉宋兵书类目流变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认为兵书流变是具体语境的变通之举受到军事政治现实语境的影响关珺天在汪琬“文以载道”的语境下重现了其“以词章入经学”的学术转变路径从个案出发考察了以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普通文人的学风转变和学术转型代璇对晚清专门论述俄土战争的东方交涉记进行了译著考证从晚清历史译著的第一手资料入手对本书进行了系统考证进而剖析西史东渐的影响过程周睿以“项羽拿破仑论”从论题到笑话的流变为引考察清末新论题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影响探寻晚清时期东西方知识文化的碰撞李怿芃通过分析1933年陈恭禄和邢鹏关于中国近代史书写的历史编制问题与史料运用问题的一场论战对中国近代史的专业化学科化进行了新的探究罗婷婷对抗战时期政学两界对西南边疆国语教育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这是当时的知识精英用于消解边疆语言文化危机提升西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建构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从而推动落实抗战建国政策之举



王锐副教授指出研究制度和事件乃至一个人的思想都很不容易无法完全复原研究的路径也很多但最基本的是要把握好“眼光向下”的度;眼光向下的前提是曾经眼光向上读通文献夯实基础王老师建议同学们进一步注重史实的搜集和整理从中提炼出提出自己的想法追求实证精神


 

729日晚,论坛举行了《漫谈历史学的研究与写作》夜沙龙。董佳贝副教授先结合有关学术履历,向同学们介绍了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的发展历程。随后,董老师从学术规划、研究方法等问题出发,具体描述了阅读、写作的训练过程。董老师向同学们建议,可以尽早形成清晰的学术规划,如果有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想法,到时候应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学术写作训练。范丁梁副教授围绕学科发展、知识体系、历史书写等主题,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范老师向同学们强调了历史学家的学术人格、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历史学家的责任等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优秀的历史学家能够建立起一套历史学方法,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人格判断标准。其次,范老师以史学史为脉络展开,强调历史的重构、解构是现代历史学的重要议题。此外,范老师还指出,史料在历史学研究当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并向同学们建议开始关注具有批判性、具有突破性的观点或议题,其构成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最后,范老师向同学们提出期许,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历史语境的发展与变迁,同时紧密拥抱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或挑战。与会营员就学术生涯规划、如何寻找历史学科内部的认同、史料的选择与辨析等问题与二位老师积极互动、深入探讨,在思想碰撞中增进了对史学研究的理解。



730日上午,营员们继续进行分组汇报。在“中国古代史分论坛②”中,刘舒歆利用里耶秦简、张家山三三六号汉简、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献作为主要分析材料,考察了秦汉时期官吏考课中功劳的评定与计算问题,并针对秦、汉两代功劳评定与计算中的异同点加以比较和探析。陈柏杨聚焦于王全斌的个人经历,将王氏置于政权频繁更迭的大时代背景中加以分析,讨论了五代宋初的武将选任、功臣处置等问题。董淑琦围绕秦及汉初的斩止刑,探究了这一肉刑在秦汉刑罚体系中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并兼以对汉文帝改“斩右止”为“弃市”问题的讨论。曾嘉以《甄济传》的迁移为中心,通过比对两《唐书》对于甄济不同的书写,分析了《甄济传》等迁入《新唐书·卓行传》的原因,并探寻《卓行传》成立的缘由。刘博涵关注了唐代上党苗氏家族,一方面对苗氏家族世系加以梳理和考订,另一方面也就其家族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与分析。胡君瑶重新对螟虫的定义加以辨析,结合谶纬、出土简牍等史料探究了究螟虫灾异形象的构建过程及其被赋予的政治、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先秦两汉时期动物分类的发展脉络。陈至如针对北朝泰山杨氏的政治、社会活动加以梳理,并尝试与孝文帝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产生联系,探究了影响其氏族世袭延承与门第更替的因素。



刘啸副教授在点评中,围绕学术规范、古籍版本选用、论文写作技巧等问题,针对每位同学的论文提出了建议。刘老师尤其结合经典或前沿的学术研究,鼓励同学向前辈学者的分析方法、研究路径学习,将自己的论文与学术史的脉络产生联系。参加分论坛的同学也就材料选用、魏晋隋唐家族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近现代史分论坛②”上,沈冠瑜揭示了五十年代人们对数学的态度转变及背后数学思想的变动,并尝试以数学为切口透视当时的科学思想与学科面貌。孙圣婕以1879年的汕头拓片行会案中控辩双方的博弈为主线,梳理双方的呈堂证供,还原案件细节,展现了与华洋诉讼、会审公廨审判与博弈的多重面向。万金涛利用《申报》《东方杂志》等资料,还原宜春毁学事件的发展历程,考证事件爆发的原因,并对清末新政以来的教育与地方社会作出探究。廖雪娇运用乐清地区的各版本宗谱和乐清县志,在对家谱进行整理汇编与分析的基础上,考辨其中的宗族发展战略并尝试对此作出解释,以丰富对清代浙东南地域社会的认识。王子谦通过梳理高士心案爆发、审判、复查过程,试图探查底层“敌对阶级”在中国当代政治、社会多重挤压下的心理困境和生活。左心怡以晚清翰林殷兆镛记述日常生活的《澄怀园日记》为个案,通过论证其工作与生活状态,展示晚清翰林的个人活动图景与心理状态,论述士人及社会风云变幻的动态平衡。徐睿琨利用朱批奏折、上谕档案等史料,以乾隆五十五年江苏官吏包庇案这一典型事件为例,力图突破以往单项制度研究的局限,把握各制度间的有机联系,将制度的系统分析法与实态的个案分析法结合,揭示了清代秘密政治的运行机制并对其效能进行了评价。林奕妙以陈宝琛会办南洋前后的思想与行动为叙述中心,并将其与张佩纶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和联系,既呈现出了会办大臣与清政府、巡抚之间的张力,也对“清流”内部的关系予以观照。



点评环节中,赵崧杰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予以肯定,接着对每位同学的文章进行细致的点评与指导,他强调内容摘要要简洁明了,文章概念过多易导致模糊,同时要注意论文书写切忌从“二手”到“二手”,需要有自己的观点阐发与更进一步,文章的结尾要学会升华与触类旁通,最后赵老师祝福同学们在论坛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世界史分论坛②”中,柴正华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介入纳米比亚独立问题的立场变化,探究了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魏思成以美国对智利阿连德政府的宣传研究为中心,挖掘其所运用的两条线路,包括表面的中立态度以及暗中进行的“隐蔽而强力”的宣传,并发现了二者的联系。李星志分析了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运用种族隔离制度的管理以及有色人种在民族独立与平等宣传后的反抗,探究了斗争对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张瀛予以1945-1946年美国对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的政策为中心,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实施形式以及影响。罗淇尹从三年恢复时期中国对越南援助的历史考察入手,分析了其援助的重点与形式变化并探究了其带来的影响。曹明睿聚焦于美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与联合国的创建,分析了其所蕴含的自由国际主义精神。程梦乐以侵华日军中下层军官及士兵的记述为中心,运用“精神构造论”,分析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实态。



游览副教授在点评中结合每一篇文章给出了具体建议,认可了同学们对材料搜集与选取的能力,强调了参加学术会议以及运用多方资源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注意概念的定义、研究主题的侧重平衡等问题。

 


730日下午,谢国荣教授为营员们带来了“种族问题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外宣传”专题讲座。首先,谢老师从多重角度拆析了美国种族问题的缘起,着重探讨了美国民权运动对美国国内进程的影响和美国社会黑人群体的国际宣传对维护自身权利的作用。接着,谢老师以美国种族问题的海外宣传为讲座重点,通过讲述美国政府制作宣传小册子、美国新闻署的行动、电影宣传、公共外交、爵士乐和体育外交等手段来打造美国“种族平等”的国际形象,引导同学们思考,美国的文化宣传有何利弊。冷战初期美国在种族问题上的大力宣传,主要为了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击他们在种族问题上对美国的批评,争取亚非拉地区民众的“人心”,回应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在美国种族问题上的关切和担忧,强化美国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地位和号召力。但谢老师强调,一方面,海外宣传的作用远远未能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另一方面,这些宣传促使了美国国内社会黑人民权改革意识的形成,迫使美国政府进行了民权立法。整场讲座从美国冷战初期所面临的种族观念宣传困境开始讲述,揭示了宣传战的双面效应,以及美国政府最终意识到只有在国内根本性提高黑人待遇、减少种族歧视,才能够在国际舆论上不落于下风,这场宣传战最终导向了美国国内的民权改革。本次讲座丝丝入扣,引人入胜,引起同学们的诸多思考。



讲座结束后,本届论坛举行了闭幕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李晔梦副教授从投稿论文点评、历史学系介绍等角度对此次活动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向同学们致以诚挚的祝福。颁奖仪式上,谢国荣教授、李晔梦副教授和范丁梁副教授分别宣读了本次论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同学颁奖。至此,第十五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结束。



 

获奖名单


一等奖:

甘知雨(华中师范大学)

曾 嘉(厦门大学)

汤雅志(南开大学)

左心怡(华东师范大学)

程梦乐(东北师范大学)

 

二等奖:

刘舒歆(重庆大学)

叶 滋(华南师范大学)

孙圣婕(四川大学)

廖雪娇(华东师范大学)

魏思成(首都师范大学)

叶芷坤(华东师范大学)

孔卓然(武汉大学)

周 睿(南开大学)


三等奖:

董淑琦(陕西师范大学)

陈至如(东北师范大学)

张瑞千(华东师范大学)

姚舜禹(宁波大学)

沈 轶(中南民族大学)

池展盈(华东师范大学)

徐睿琨(东北师范大学)

沈冠瑜(四川大学)

陈珈宝(华东师范大学)

张瀛予(华东师范大学)

高 婧(北京外国语大学)

罗婷婷(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