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2018年本科生工作总结

1、制定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2018年春季学期,在教务处大类培养思想指导下,与中文、哲学系紧密合作,全系教师鼎力合作,构建了2018级大一的大类培养课程群,提出一门必修课、8门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现在第一轮大类培养平台课程正在开展,进行良好。

 

2、教学改革工作

在学校的推动和系领导的统筹安排下,我系遵循学校教学改革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黄爱梅主持的“历史文献研读与本科生史学研究能力育成” 项目,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各门大类平台课程的建设以及历史系推进文史哲大类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项目,作为校本科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特色面上项目立项。

组合系内相关实践课程,于201812月以基于史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历史系专业实践课程群设计申报市级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学校推荐。

配合系和学校工作,本年度先后主持制订本科教学奖励方案、院系本科教学课程量方案(按照学校标准),协助制订绩效分配方案,协助教学负责教授推荐、制订未来三年本科教学规划草案。

开始为2020年参加国家本科师范专业认证做准备,提交三年师范专业认证数据,针对毕业要求的制订、以及课程对毕业要求的靠标、对标情况,在教师中进行调研;对14级毕业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评价问卷调查。

开始为拔尖计划2.0提升基地班培养效果,对往届基地班学生、导师进行调研,准备在充分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进一步推进本系课程调整、跨系选课、本硕一体等方面的工作。

与本科教学点责任教授章义和老师合作,在系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于2018年底-20191月,制订《历史学系本科专业点(教学点)三年(19-21)发展规划草案》,获得系教学委员会通过。

 

3、教务运行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历史学系在2018年度春季学期开课专业32门,公共课13门,暑期课程12门;秋季学期开课专业课35门,公共课12门。新开设6门课程,分别苏联史、美苏冷战史、中国基督教简史、战后印度支那问题研究、近代中国的商人与社会、中国近代的制度与文化概论。

除了历史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督导听课外,2018年还组织林广、孟钟捷老师开公开课,刘啸、刘彦文、肖琦、董佳贝、王传、刘衍钢、朱明、赵继珂、李磊老师开教学研讨课,由一线的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研讨,提升教学质量。

 

4、教师激励工作

除做好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外,历史学系还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与学校层面及更高层面的各类奖励申报。今年,瞿骏老师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王传老师获得学校青年教学比赛一等奖、申万宏源奖教金,阮清华老师获得校年度教学贡献奖。

 

5、招生工作

5月,在教务处的领导、本系蔡坚老师的指导和教师的全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的阅卷工作。

6月,本人及王进锋、赵静、田愿静激老师携研究生,共同完成今年安徽省的招生宣传工作(皖北、皖东)。并在招办指导下,完成本专业新的专业介绍。

(六)学生培养

协助制定和落实本单位优秀学生个性化培养、各类奖学金评定方案和推免直研院系方案细则,协助做好学生的转专业、学业预警、病休学生的请假、休学及复学手续、违纪学生处理等工作。

协助举办第十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并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拟于明年推出《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十年论文精选集》。

2018年,14级基地班学生张校博、15级基地班学生方凯获得南开大学史学新秀三等奖。在本系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上,取得2位一等奖、3位二等奖、4位三等奖的好成绩。今年本科生科创项目14项顺利结题,2项优秀。

积极主动与大夏书院联系,安排王燕、周健、高嘉懿老师为18级师范班和基地班导师,本人多次参加大夏书院的导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