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远航,‘史’向未来”项目依托历史学系本科生党支部和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支持,鼓励高校学生设计“航海+历史+X”课程,深入基层讲述航海历史,传播航海文化。为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与跨学科优势,从课程内容、组织架构、服务视野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加以优化,项目组于12月19日在人文楼5303开展汇报交流会。系党委副书记王应宪、副系主任朱明、李晔梦、大中小学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负责人黄爱梅、地理科学学院团委书记侯静惟老师应邀出席。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项目指导教师蔡慧贤主持活动。
负责人李雪萌同学从简介、成果、成员感悟和未来展望四方面汇报“星火远航,‘史’向未来”项目的年度实践情况。
与会老师就项目课程设计、宣讲实践和长远发展提出建议。王应宪老师指出未来课程设计可考虑提升教育性,增强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联系;提升学术性,积极孵化科研实践;提升趣味性,开启自主特色文创设计。朱明老师鼓励同学们打开世界视野、增强学术基础、关注海洋领域的前沿内容,保障科普知识的全面性、丰富性与深刻性,并结合钱凯港开港一事提出发挥上海襟海带江区位优势的建议。黄爱梅老师提醒实践队成员关注中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与知识诉求,为科普对象量身打造精品科普活动,在优化已有课程和开发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实现持续积累与成长。李晔梦老师强调项目应具备明确的定位认识与系统计划,融合跨学科优势,注重收集和分析听众反馈以不断优化项目实践。侯静惟老师结合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开发、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分享经验,期待历史专业与地理专业的同学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普教学质量。蔡慧贤老师指出项目目前已在增强跨学科优势、开发系列课程、规划长期发展等方面投入努力,未来希望保持创新和提升的势头,拓展成果的呈现形式,增强项目影响力。
实践队成员刘江韬、李爽、李雨凡、黄玉华、王怡丹、朱彤针对自身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向老师们提问。在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项目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完善课程教学反馈环节、提升课程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依据宣讲对象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团队内部建设与交流等细化想法的重要性和优化项目顶层设计、打造高质量科普课程系列清单的未来方向。
经过各位专家老师的点评交流,同学们获益良多。初心不负,扬帆远航,“星火远航,‘史’向未来”实践队将在新一期的实践中秉持创新意识、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科普质量,以更高的标准和更深入的研究精神为社会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文字:李雪萌
图片:李雨凡
来源:“星火远航,‘史’向未来”项目团队
编辑:张祎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