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 |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理论思维与辩证考析

        2024年12月6日下午14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乔治忠教授受邀在线上开展题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理论思维与辩证考析”的讲座。本次讲座为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第126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历史学系“吕思勉中国史系列讲座”第20场讲座,由我系李孝迁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乔治忠教授探讨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学术性的理论思维。主讲人首先介绍了“理论思维”概念,以五部乾隆皇帝传记存在的局限性为例,指出将概括而成的系统认识反馈于具体问题是“理论思维”的关键,在历史问题的要点上必须作精到的解析,不可忽略重要的具体史实。主讲人又辨析“学术”和“学术性的理论思维”的概念,强调学术引导一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青年学者应当重视理论思维的锻炼。

        第二,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学科理论。主讲人指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包含了三大任务和八项内容。三大任务是指“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揭示史学发展规律”,前项是后项的基础,后项是前项的指导,三者互不分离;而八项内容是指“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史家的史学活动”“史学评论”“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这八个方面有机结合,反映出中国史学史内容的类别结构。

        第三,关于史学评论和审视中的逻辑视角。主讲人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指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的部分观点及其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对“王亥”确为殷商先王的考订存在逻辑错误,并肯定了郭沫若《释支干》从十二支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关系出发对“王亥”乃是天上星神的考析。主讲人指出,治史既需要掌握形式逻辑,更力求运用辩证逻辑,这样才能在理论研究和历史考证中都取得新的学术突破。第四,关于历史学研究的辩证考析。主讲人从自身经验出发,论述了三个以辩证考析的方法解决历史考证中重要问题的史学史研究实例,即考述东晋时期的著名史家孙盛的史学作为,考证后金努尔哈赤政权开始记录满文“汗的档子”的时间,考析中国古代史学正式产生的时间,指出既要关注史料的具体条目,又要重视史料组合性的整体意义,从而实现理论与史料的深层次结合。

        讲座最后,主讲人以一首词将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期望寄于青年学者。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如何理解郭沫若对王国维“新史学的开山”的评价、王国维在民国时期的学术地位等问题,与乔治忠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祎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