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15:00,思古勉今学术沙龙第十六场、“江畔悦读”第一期读书会“子母何以传沙?”在人文楼1306会议室举行。本次读书会有幸邀请到《子母传沙:明清时期杭州湾南岸的盐场社会与地权格局》一书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蒋宏达老师作为领读人,我系黄阿明老师担任主持,包诗卿老师与谈,校内外十余位同学参与研读。
读书会伊始,蒋宏达老师分享了《子母传沙:明清时期杭州湾南岸的盐场社会与地权格局》(以下简称《子母传沙》)一书对其学术生涯的重要意义。讲述他带着“历史如何进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诸多困惑,如何从阅读傅衣凌、梁方仲等先生研究中入门,由社会学研究转向历史学研究的足迹历程。
主讲人指出,《子母传沙》不同于以往中国地权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取向,未利用契约文书讨论田底权、田面权、田地交易等实际制度运转,而是关注“地权是怎么来的?”,即地权作为一种观念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被不同人群建构起来的。
书中关注的杭州湾南岸,俗称“三北”,位于余姚县、慈溪县、镇海县三县北部。主讲人成长于北岸的“三南”,对“三北”印象是“层层叠叠”的,见证了许多变化,正如杭州湾南岸地权观念的形成历程。那么,宋元明清时期的杭州湾南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主讲人提醒读者,虽然书中用大篇幅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宗族社会,但清中期以前当地复杂的仪式系统(神祖一体、祠堂庙里藏、祠堂里有神、佛寺供奉祖先、女祠等)表明,宋元明清时期的杭州湾南岸社会经历的并非单纯的宗族社会从无到有的过程。直至清中叶,复杂的仪式系统才融汇到祠堂,祠堂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仪式场所。这一现象与沙田开发、子母传沙惯例的形成息息相关。
杭州湾南岸的扇形平原在宋元以后逐渐淤积而成,主讲人以不同时代海塘修建为标记,画出杭州湾南岸的“彩虹状”成陆带。成陆带的分布状况就像地层构造的一个剖面,将不同历史时段铺陈在同一地理空间内。通过逐层考察每个成陆带的历史,研究者就有可能完整呈现宋元明清以来当地社会的历史展开过程,主讲人在本书中就选择了地权视角进行剖析。正是在画图、田野过程中,他意识到中国历史不是平面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地层或薄或厚,最终形成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历史地貌。这样的历史地貌,在当下表现为三南、三北民风民俗的差异;在过去则体现为以海塘为界限的不同区块,无论是田土类型、田制,还是聚落形态均有不同。
1935年,在杭州湾南岸做地政调查的学生记录下当地社会土地惯例——“一丁通海,子母传沙”。这个惯例是由当时灶户、丁主告诉学生的。在灶户、丁主心中,他们之所以占有土地,是因为当地有子母传沙的传统:明初授地免盐丁杂役;嘉靖时勒派居民为丁,认办盐斤,按丁输课;雍正年间摊丁入地,丁课改为地课,原丁户被登记在地册里,即母丁,之后淤涨出的土地是丁地。但从存世文献来看,乾隆年间土地开发后的占有状况非常复杂。同一丁的土地可以位于不同甲,同一家户的土地也可以位于不同甲。并非某一家户淤涨出去的地,就是该家户的地。土地是分散的。此外,还存在随机分段划分土地、土地交易等现象。同姓或同村合伙筑塘围垦后,抽签决定分得的地块。因此在摊丁入亩时,当地并没有“一丁通海,子母传沙”的惯例。主讲人提到,子丁和母丁是想象出来的,一田两主也是一种想象的制度。本书讨论的正是支撑制度运行的、想象的架构。
黄阿明老师认可《子母传沙》一书提出的“历史地层学”概念,不同时期淤涨出的土地有独特的历史,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风貌。蒋宏达老师的研究能呈现出文献背后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本书由两个研究构成的一本著作,一是用家谱、地方志与碑刻构建起的丰满、立体的家族、地方社会研究,二是针对子母传沙传统的研究。并提醒同学们在做区域社会史、经济史时,可以向蒋宏达老师学习,最好能找到熟悉的对象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把握地域社会的脉络。
在研读环节,参与研读的师生就濒海宗族与灶户宗族的关系、《子母传沙》书名由来、宋代坟寺和祠寺与庙祠混合的关联、师桥沈氏族产和祭祀中外姓人参与的情况、主母祭祀与赘婿问题、祠庙相连的传统等问题,与蒋宏达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包诗卿老师认为《子母传沙》一书非常具有批判意识,用社会学的传统,把历史学当作田野去考察,值得我们学习,并对蒋宏达老师精彩的分享和领读表示了感谢。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颜雪纯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