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下午15:00,“宋代色彩研究的可能”讲座在人文楼1306学术报告厅举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程民生教授担任主讲,我系黄纯艳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伊始,主讲人介绍了自身对于色彩研究的认识,并将色彩分为自然色彩和人文色彩,指出自然色彩被人感知定义,再依据人类的需要予以利用、改变、创造,形成人文色彩。主讲人认为,古代对色彩的重视远大于现代,礼乐文明中的色彩规范与运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又从宋人的色彩概念、宋代社会的色彩表现和宋代色彩的创新三方面展开介绍。
首先是宋人的色彩概念,主讲人指出,宋代色彩主要分为正色、间色两种,正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视为尊色,间色指五种正色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混合而成的颜色,视为卑色。随后举例说明宋人将色彩与梦境、天文星象、军事活动和朝政制度等联系起来,赋予色彩不同的政治意味,认为色彩崇拜具有很强的情绪作用和暗示作用,是一种文化思想呈现,更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其次是宋代社会的色彩表现,主讲人从建筑的基本色调、民间服色与变化、官员服色及变化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主讲人说明建筑用色分为建筑材料原色与粉刷的装饰色两类,指出皇宫的用色早在宋太祖时就有诏令规定只可用赤白两色,地方官府及民间建筑也基本遵从皇宫规定,呈现“七朱八白”的搭配。而民间的服色也有《衣服令》等规定,用以区分官员等级、民众职业等,服色自宋初至徽宗时期进行了五个阶段的变革,从只准服白色逐渐向服彩色过渡,政府被迫逐渐开放,且民众在自我解放时往往通过着彩衣以示反叛,但由于染色成本的限制,底层民众还是无法负担彩衣,多用本色。再看等级分明的官僚队伍中,服色成为区分品级高低的重要方式,其变化趋势主要是品色简化和服色滥化,通过减少色彩极差、抛弃青衫等行为让中高级官员集体升品,又通过放宽服色品级差异、赐紫与赐绯制度、借紫借绯制度等尽可能满足中低级官员的服色虚荣。总体而言宋代服色虽有细密规定,但官府和民间都呈现宽松景象。
最后是宋代色彩的创新,主讲人通过举例,从颜色、色彩技术、光彩表现、描绘与生物造色技术五个方面展开讲述。主讲人指出宋代创造出浓重的紫色以改变长期以来紫色与朱红区分不大的现象,又重用碧色、创造梅红,着重介绍自己从文献中发现宋代有橙色的过程。又举钧瓷的红紫色、汝瓷的天青色等例子说明瓷器颜色技术在宋代空前发展;通过花灯色彩的多样、皮影的兴盛和烟花的创造展现宋代在光彩表现方面的创新;再举诸多内涵色彩元素的诗歌和使用颜料的绘画、“没骨图”等展现宋人对色彩美的感知与享受;最后举宋代出现的培育金鱼和碧牡丹等例子说明宋人在运用色彩创造生物方面的独特做法。
主讲人认为,宋代人文色彩相较于前代更加丰富别致,批判了一些论者所认为的宋代因理学“灭人欲”的主张导致色彩收敛的观点,指出色彩研究能让史学更加多维立体,其也是历史图像学的重要延伸,期盼学界能持续关注此类问题,共同扩展深入。
在讲座讨论环节,师生就“唐宋山水画的色彩差别及宋代文人画的特点”“宋代服色管控放宽的原因”“宋时社会对于正色与间色尊卑的争论”“历史学中的感觉史”等问题与程老师进行了交流。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撰稿:陈艺丹
编辑:颜雪纯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