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上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周健副教授应邀在我系1306室做题为“留一线之运道:晚清漕粮运河之规复与停废”的讲座。本场讲座为“大夏中国史论坛”青年学者讲座第9场,由我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杰主持。
周健老师梳理既有研究后发现,相较于海运,研究者对于晚清河运的关注相对较少,且多将河运视为海运对立面。但清朝中央政府对于河运的态度或与此不同,且前后亦有变动。19世纪中期以降,清代漕运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海运日益成为晚清漕运之主流,河运虽渐成骈枝,却仍被中央政府视为稳妥的根本之计。同治初年起,基于维持运河通畅、以备海运不时之虞的考虑,中央政府全力推动规复河运。由此,江北持续办理河运近四十年,江苏也于中法战争后改拨部分漕粮河运。
随后,主讲人指出环境变迁对河运制度的重要影响。咸丰五年黄河北徙穿运后,山东运河长期淤浅,行漕方式较前大为不同。在此变局之下,借黄济运的艰险、雇觅民船的困难,使得同光年间的河运始终限于每岁10至20万石的规模,河漕经制难以全面规复。主讲人进一步指出了中外战争对于河运的影响。甲午战后,以河运维持运道的主张逐渐被放弃,赔款、外债的重负又促使改折漕粮、以裕度支成为重要的变法议题。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议订,军事、财政危机终于迫使清政府停止了“劳费过甚”的河运,同光以来日益边缘化的王朝大政就此终结。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与主讲人就晚清漕运与金融业的联系、漕运制度运作中的权力格局与观念变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思蕊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