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学教学名师面对面交流活动是我系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涵育学生教育情怀的重要举措之一。3月5日下午,教育部历史课程国培计划专家、上海市特级教师李惠军应邀带来精彩讲座。李老师自称“痴迷于杏坛问史的老学生”“退而未隐的老行者”和“卸甲未归的老耕夫”,曾在新疆、上海多地任教,是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导师、“李惠军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担任华东师大、陕西师大等校兼职教授,《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编委,其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和教育理念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具有极大影响。
讲座围绕“漫话我备课讲课的心事”展开,以教材中“王安石变法”“隋朝统一与灭亡”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等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聚焦教学和备课的心得体会,强调教材文本的深入研磨和学术阅读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从核心知识进行辐射,不但要贯通《纲要》与选必教材的内容,也要留心初高中的衔接,尝试初高中教学的纵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中好的教学创意,可以达到纲举目张、形散神聚的效果。关于如何讲好历史这一问题,应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下,设身处地与古人进行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的思想、人性、情绪和心性。历史本身不是道理,而是故事,后人通过故事了解历史;好的历史教学应该“入纲(课标)”“入本(教材)”“入学术”“入心”,情感流动是知识传播的驱动力。作为教师应当善于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现场”,从中体悟到历史的真正意义。整场讲座,李老师用心、用情、用理,教学设计思路匠心独运,展现出对教学的热爱、坚守和情怀。
学生感悟:
李老师的“备课是一种创作”让我感触颇深!以及备课“四入法”的重要性,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会向老师学习,自己参悟其中的奥妙!
入纲、入本、入神、入情,李老师的观点令人受益匪浅。以王安石变法为例,深入古人想法与感情,具备历史人类学的视野,消融时空壁垒,在辩论中逼近真相。“隋朝建立”一课史料的运用亦使人拍案叫绝。教师不装扮成真理的使者,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更好进入历史的思维空间。
李老师的讲述,让我对历史教学“四入”有了直观的体会。作为师范生应当具有教育热情,可是怎样才能体现教育热情,我们往往不甚了解。李老师的讲述使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学生被老师带动的感觉、以及作为一名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的感觉。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精进,李老师所提到的备课是一种创作以及与历史中人共情,与受教育者共识等方面的教导,还有多看小说、阅人阅己等方法都对我很有启发,我希望将此作为我未来生涯的目标与追求,像李老师一样做一名充满激情、和蔼可亲、受到学生喜欢的中学历史教师。
这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教学艺术与智慧的重要性。李老师的分享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启示,更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雷子妍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