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 马努埃拉·马尔蒂尼:19世纪法国城市工业区域与纺织业家庭工作坊

2025年3月6日下午,法国里昂二大历史学系教授马努埃拉·马尔蒂尼(Manuela Martini)应邀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会议室作题为“19世纪法国城市工业区域与纺织业家庭手工作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参与。


图片


讲座伊始,马尔蒂尼教授指出,18世纪末西欧纺织业机械化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但手工生产仍主导高质量纺织品制造近一个世纪。在法国,以里昂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通过分包模式,将生产链条分散至小型家庭作坊网络,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体系。这一模式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灵活性,又适应了工业化初期的市场需求。


讲座重点剖析了19世纪里昂丝绸工业的分包系统。作为当时法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里昂丝绸以复杂提花织物(tissus façonnés)闻名,其生产过程高度依赖分工。马尔蒂尼教授强调,丝绸生产的分工并非简单的技术分割,而是权力关系的映射:商人制造商(marchand-fabricant)承接客户订单后,将复杂工序分包给独立工匠与家庭作坊。这种层级化协作既保证了高端产品的精细度,又避免了机械织机精度不足的局限。直至1870年代,水力与化工能源驱动的机械织机仍难以替代手工技艺。


马尔蒂尼教授以19世纪中叶兴起的机械制蕾丝为例,阐释不同生产规模的共存逻辑。机械制蕾丝作为“半奢侈品”,需依赖高成本机械织机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其最终加工环节(如刺绣)仍然会被外包至家庭作坊。这种“工厂集中生产+家庭分包”的模式,既降低了监控成本,又利用女性劳动力的灵活性完成精细化任务。她指出,学界常将“规模经济”与“工业区”视为对立概念,但里昂案例证明,二者可通过分工实现互补——大型工厂负责资本密集型环节,家庭作坊则承担劳动密集型工序。


讲座最后总结道,分包系统在工业化初期的持续存在,源于其平衡效率与质量的独特优势。无论是传统提花丝绸还是新兴机械制蕾丝,生产链的不同环节对规模经济的需求各异。分包模式既维持了高端产品的手工标准,又通过机械化部分环节适应了市场扩张。马尔蒂尼教授强调,这一历史经验为理解全球工业化路径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手工业转型中的性别分工、分包模式与工人阶级的关联等问题与马尔蒂尼教授展开深入讨论。整场讲座史料详实、视角新颖,揭示了19世纪法国工业生态中技术、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复杂互动。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祎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