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空间・权力・书写”系列论坛之八:刘衍钢《匈人史及欧洲游牧民族的活动模式》
发布时间:2015-04-15

主题:匈人史及欧洲游牧民族的活动模式

主讲:刘衍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评论:刘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时间:2015422日(星期三)11001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历史系青年联谊会

 

论坛简介:

空间是存在者的存在样态。地域空间、城市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存在形式,又是依据各种人际关系所划分之群己的权力关系之显现。自十九世纪以来基于现代性立场的书写中,叙述话语围绕着时间性与社会性展开,对空间的遮蔽,使得地方性知识常被视为普世规律,进而构建宏大叙事。历史系“空间・权力・书写”系列论坛的开创,尝试调动的批判性的思想潜力,从民族国家历史主义的主流叙事中破茧而出,展现另一个摇曳多姿的历史世界。

 

本讲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Xiongnu)与欧洲历史上的匈人(Huns)之关系一直是中外学者争议的热门议题。这场争议始于十八世纪法国东方学家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的“匈人之匈奴起源说”。此后该学说几经沉浮,吸引着众多学者关注,形成了诸多观点和看法。而匈奴与匈人之关系也随之成为东西方交流史、北方民族史等领域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期间,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理论也不乏踪影。比如中国学者几乎一致坚持匈奴起源说,而俄罗斯等国学者则大多支持斯拉夫起源说或斯基泰起源说(俄罗斯人曾自认为是斯基泰人的后裔)。关于匈人文明化程度的认识也往往以国籍划分,比如匈牙利学者往往高估匈人国家的组织程度(匈牙利人曾自认为是匈人后裔),而西北欧与美洲学者则认为匈人较为原始,等等。可以说到二十世纪中期,中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彼此观点尖锐对立。总体而言,外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有众多的新发现、新突破与新观点。很多研究匈人史的学者――如英国学者E. A. 汤普森(E. A. Thompson)、德国学者阿尔泰姆(Franz Altheim)与美籍奥地利学者门琴黑尔芬(Otto J. Maenchen-Helfen)等――都是公认最杰出的古代史学者。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偶有研究,但观点陈旧,证据不足,且解释的思路、论证的过程都缺乏说服力。

现代以来,随着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匈人和阿提拉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他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欧洲,甚至也超出了亚欧大陆。在现代人对待匈奴起源说的态度上,不难看出民族主义和政治势力的影响。对于这类多有有些歪曲历史的观点,我们应该谨慎面对。匈人作为外来的亚洲民族,曾经作为西北欧诸蛮族的主宰长达半个世纪。这些西北欧民族的后裔后来成为欧洲最强势的民族,到了近现代,则成为世界上最强势最成功的民族,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主要创建者。由于匈人的煊赫武力和巨大声望,不少在近现代受到西北欧族裔压迫和欺凌的民族会不自觉地与匈人拉上关系,以此增进民族自豪感。这种心理我们不难理解,但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真相却并无益处,需要在历史研究中认真剔除。

在匈奴史与匈人史的对比分析领域,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往往难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者限于语言、史料、专业与研究条件等因素,对相关问题难以全面深入地研究。比如匈人史在西方从属于古典史,但在国内古典史学者罕有涉及研究匈人史。如果古典史、中国史与民族史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能够通力合作,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则可以大大提高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弥合中外史学界在这这一领域的差距与隔阂,并填补国内在相关研究领域内的诸多空白。另,就匈奴史与匈人史做仔细对比分析,可以将以往这一方面的诸家观点放在一个历史视野中审察,找出匈奴与匈人是否确有关联,从而可以将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上的一段众人关心的课题寻找到一二解决的线索,以图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也可以为中国北方民族史、游牧民族史的研究开拓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本次沙龙主要研讨两个相关问题。第一,厘清匈人活动的历史过程。匈人与文明世界交往的历史总计不足百年,但现代人,特别是中国人对其充满误解。因此首先需要尽可能在第一手史料的基础对匈人史予以重建。第二,游牧民族在欧洲的活动模式问题。以欧洲匈奴人为例,即便在匈奴人武力煊赫,一统欧洲草原的全盛时期,他们也从未想过南下占领肥沃富庶的农耕文明区建立征服王朝。实际上,欧洲匈奴人从未对罗马帝国的存在构成过实质性威胁。匈奴人如此,他们之前和之后的其他强大游牧民族亦复如此,这些欧洲游牧民族的最后宿命无一例外都是被欧洲农耕地区击败并降伏。相比之下,亚洲诸文明区总是屈服于一波又一波的游牧入侵者。质言之,在抵御北方游牧蛮族方面,欧洲人远比亚洲人成功,匈奴人在欧洲的失败并非特例。而历史上那些击败游牧入侵者的欧洲国家或欧洲族群,论人力物力皆远不及古代中国的零头。因此个中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并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