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社会经济史课题方法理论的反思:从现代化到区域研究
主讲人:刘石吉,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人:刘昶教授
时间:2015年10月22日13:30
讲座地点:历史学系1206室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2015年10月22日中午,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刘石吉研究员莅临我校,在历史学系1206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社会经济史课题方法理论的反思:从现代化到区域研究》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作为校庆六十四周年百场学术讲座之一,由历史学系刘昶教授主持,来自历史学系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等相关院系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首先,刘石吉研究员从个人求学经历谈起,讲到了他早期的江南区域研究。1970年代的台湾历史学界普遍以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为主干,海峡两岸历史学研究的主流可谓异曲而同工。出于自身兴趣和对旧范式的革新,他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市镇。1978年五篇关于江南市镇的学术论文首度在台湾发表,而这样的研究在当时的学术界屈指可数。1982年至1984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他的研究得到了韦庆远、叶显恩教授的重视,在他们的推荐下《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于1987年经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其次,刘石吉研究员论述了现代化理论以及经济发展阶段论。他指出哈佛学派的理论“西方冲击――中国反应”模式,也就是现代化史观。两边注重的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怎么做反应;一方面是内忧外患,一方面救亡图存的过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刘石吉研究员认为现代化理论其实是在为帝国主义做辩护。这样一套理论持续了很久,所以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早期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中外关系史。与现代化理论密切相关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论",阶段论也就是如何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农业社会到工商社会的转变过程。但哈佛著名的经济史专家乔欣克隆批判这种阶段论,认为后进国家经济发展不一定需要具备各个阶段条件才能起飞,才能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各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引导部门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私人企业,如英国;有的是中央银行,如德国;而有的国家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发展中国家自有其“落后的优势”,其经济发展不见得要完全具备先进国家经验的那几个阶段。
接下来,刘石吉研究员对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他指出上世纪60-70年代,“计量历史学”兴起。该学派代表是罗伯特8226;福格尔和道格拉斯8226;诺斯,这两位后来同时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数量方法非常盛行,是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显学。在明清经济史研究方面,自从何炳棣、萧公权、珀金斯的宏观巨著以降,各种专题著作颇富新义,成果丰硕。全汉升、王业键、郝延平、刘翠溶、侯继明、赵冈教授等都卓有成就,成一家之言。清代经济史料的量化分析,最有成就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是王业键教授过去三十年来所致力整理分析的清代宫中档粮价资料,其次是刘翠溶、李中清教授利用族谱资料所做的人口史研究。上一世纪较有系统的经济史料之调查搜集,以卜凯为主的金陵大学农学院,陶孟和、陈达、陈翰笙为首的中研院社会科学所,以及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中国农村旧惯调查,是其中最具代表者。
最后,刘石吉研究员介绍了新左派(新马克思学派)与区域研究的兴起。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越南战争的失败,社会科学界“新左派”兴起,周锡瑞、裴宜理、黄宗智、李中清、王国斌、彭慕兰等都是在“新左派”影响下对中国历史重新提出解释。到了70、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就比较专注于研究中国社会内部,要探讨没有西方影响下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即所谓中国的“传统内变迁”。“新左派”主要强调区域发展及地域社会的特征及歧异性。这种区域研究主要是二战之后,美国在冷战时代深感对第三世界的了解不足,区域研究应运而兴,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普遍设立区域研究中心。他指出近年日本学界提出的近世中国的“地域社会”理论等, 对区域经济史与地域社会研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新一代学者为主的“华南区域研究”学派,及为数众多的江南、华中、华北研究及闽台区域研究学者,也做出了许多成绩。现在,区域经济史及地域社会文化史,以致庶民社会及大众文化的研究蔚为热潮,逐渐成为当前主要关注的课题。
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刘昶教授进行了总结。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有同学问到如何看待大陆历史学者依旧普遍使用现代化理论。刘石吉研究员认为,我们不应该迷恋现代化理论,而应该把现代化看成一个历史过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现代化,而且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和标准。刘石吉研究员还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谈到了自己对于理论和史料的认识。他说史料才是做历史研究的基础,不要沉迷于某种理论框架,他建议学生平时应该多到图书馆浏览学报、期刊等,重点关注别人的题目,以便为自己的选题提供灵感。讲座从中午13:30一直持续到下午17:00,虽然长达三多个小时,但刘老师幽默的表达、忘我的状态使听众沉醉其中。相信通过此次讲座,大家对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实际研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会有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