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堀内淳一谈“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其支持者”
发布时间:2017-10-09
  2017年9月18日上午,日本皇学馆大学副教授堀�淳一先生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磊副教授的邀请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作了一场题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的讲座。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孝文帝采取了许多汉化政策比如禁胡服、断北语、变姓氏、革婚俗,史界一般认为这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进一步接受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措施主要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孝文帝和汉人一起合作进行改革,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北魏初期以来的胡族势力大大削弱。不过堀内教授似乎对此有新的看法和见解。
  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堀内教授先介绍了“邺城”在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事件中的铺垫作用。大多数的历史教材中都认为孝文帝以南下伐齐的名义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而在这一过程中文武百官的行为似乎是无奈之下的妥协之举。堀内淳一教授在细致地考察史料后,认为孝文帝并非“简单”地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而是将邺城作为两者的“中间站”。他举出《魏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初,帝之南伐也,起宫殿于邺西。”孝文帝名为南伐实为迁都,却在邺城建立宫殿,这一行为不得不引起思考,并且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十月、十八年十一月、十九年九月、十九年十月曾四次前往邺城,那么在迁都洛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邺城又起了什么作用呢?
  堀内教授认为邺城是旧华北汉族的聚居地和大本营,他们大多为世家大族,同时也是大土地所有者,这些华北汉族基本反对孝文帝迁都洛阳,但他们势力雄厚,皇帝必须要妥善处理与这些世家大族的关系。堀内教授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孝文帝巡幸邺城期间和高闾、高遵、游明根等士人常有会面,这三位大臣代表了之前从黄河流域迁移来的汉人世家大族,这些士人却大多对孝文帝改革持反对态度。如渔阳人士高闾,曾上表主张迁都邺城,所以在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孝文帝多次前往邺城会见这些士人,正有安抚这些世家大族之意。
  第二部分,堀内教授介绍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学界认为反对者一派是平城地区的守旧贵族,但是对于当时支持者的身份却较少涉及。堀内淳一先生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考察了史料中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的8个臣僚,其中元澄、元桢、元提3人为宗室,崔光、张彝2人的身份是平齐民,李冲、李韶2人属于旧十六国的王族,仅郭祚1人是山东名族。可以看出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是宗室、十六国王族和平齐民,值得注意的是齐平民的身份,平齐民虽也是山东汉族,但他们是在北魏攻占山东地区后被劫掠至平城,大多脱离了原有的乡里和家族基础,对皇帝的依附性更强。在本次讲座中,堀内淳一教授特别强调在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问题上,胡族、华北汉族和外来汉族的博弈和斗争。胡族和华北汉族作为北魏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不愿看到自身利益因迁都而受到损害;而从山东被劫掠至平城的平齐民不一样,他们主要是皇帝的依附者,迁都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一次机遇,因此他们支持孝文帝迁都,而孝文帝也选用外来汉人作为改革的主要力量。
    第三部分,堀内教授揭示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孝文帝迁都洛阳一事看似是胡汉两族之间的纷争,但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仅削弱了胡族的特权和地位,也限制了华北汉族的势力,因此在堀内先生看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的目的并非是针对胡汉问题,而是指向中央集权。
  胡汉问题确实是十六国北朝以来重要的历史线索,之前的十六国、之后的辽金元清等北方民族政权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而它们采取的措施和应对也是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此前�添�文、何德章等前辈学者的研究都说明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皇帝的近支宗室的权力得到强化,而远支的宗族就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宗室权力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正是皇帝权力的上升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就孝文帝迁都而言,堀内教授认为可能存在着多重意图,但是对建立北魏的国家权力而言,强化皇帝权力和中央集权仍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后,堀内教授还提到,尽管外来汉族和旧胡族贵族、华北汉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分成两派,但是到了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失去特权地位的旧鲜卑贵族与北魏国家爆发直接的冲突,这时华北汉族也不会再站在旧鲜卑贵族一边,而是选择维护北魏国家,更显示出北魏时期政治势力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