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筑基启航,历史行走|历史学系本科生参访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及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1-02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深入了解“慰安妇”问题、拓宽史学研究视野,20231021日上午,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本科2223级的45名同学参访了位于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的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及博物馆。活动由赵崧杰、苏圣捷两位老师带队。

进入馆内,讲解员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博物馆的创建时间、目的和意义等基本情况,之后在主展厅分六部分向同学们依次讲解了“慰安妇”制度的产生、“慰安妇”制度的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扩大、部分苦难的受害者、索赔、审判与罪责和20余年的调查、现状与关爱情况。主展厅每个部分都陈列着相关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和相关照片。

参观的过程中,讲解员不仅通过文献向同学们讲述了日军曾犯下的暴行和中国妇女曾遭受的苦难,还展示了见证罪行的诸多物证。承载了苦难与悲痛的物件,无声地告诫大家要铭记历史。同学们观看了幸存者雷桂英女士留下的遗嘱,字字泣血却仍愿世界和平,让悲惨的历史不再重演,令在场同学们为之动容。通过参观,同学们还了解到国家一直在为被“慰安妇”制度伤害的中国妇女和世界妇女讨回公道,并为幸存者给予温暖和爱护。

随后,同学们来到馆内的申遗专题展厅。上海师范大学赵文文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慰安妇资料申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后续的努力,并鼓励同学们日后能加入团队,壮大申遗队伍。结束参观后,大家还在文苑楼前草坪上的“慰安妇”和平少女像前驻足,了解近三十年来上师大研究团队所经历的坎坷,更深刻感受到史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经过本次参观学习,同学们以“慰安妇”为切入点,对中国近现代史又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与了解。铭记历史,方能珍惜当下,并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努力前行。

同学感言

王慧佳(23级非师范班)

有幸能有此次机会参观慰安妇纪念馆去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背后的沉重。从慰安妇制度的产生,实施,扩大,再到对其的斥责,最后到对那段历史背后的受害者的关怀,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陈列着的每个历史实物史料,它们像是安静地摆在那,冷静庄严地昭示这历史的客观与不容置疑;又像是叫喊着的,声音不大,听上去却像是喷涌而出的,带着血又连着肉的,只能叫人心痛。只想沿着它们轻轻抚摸,期望透过岁月,将那些伤痕抚平。讲解员谈到那些故事时几度哽咽,同行者泛红的眼眶,或许这也便是历史的意义所在,历史的温度与厚重穿过岁月,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说来此次让我痛心的,不止那些受害女性的磨难,更有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无知。也是在参观过程中,自己才了解到原来自己的家乡,那个我从快乐小长大的自以为很安宁的地方,原来也曾伫立这数目如此庞大的慰安所。在同一片土地上,有如此多的女性曾遭受着如此磨难,而我对此一无所知,是该羞愧的 。她们不幸,也勇敢。那段岁月给予她们伤痛,却没有消磨掉反抗与发声的勇气,她们那么伟大,她们挣扎着追求历史的正义 。隔着岁月,总有一群人在遥望着你,期盼与你相遇,再向你讲述她们的故事,我们把故事讲下去,这便是历史的意义

 

方珺雨(22级非师范班):

“慰安妇”一直是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回忆。但说来有些愧疚,在参观慰安妇纪念馆之前,我对她们的了解仅限于影视作品里匆匆带过的群像和书籍里模糊提到的概念。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系统和深刻地了解到了她们的历史。博物馆并不大,但每迈出一步都倍感沉重和压抑。从实物资料到口述资料到文字记录,博物馆用环环相扣的史料构筑出了这段历史。同时讲解人员也告诉我们,看到的这些苦难也不过是万分之一,关于“慰安妇”的研究仍然是而且必须是进行时。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客观的学科,但这段历史让我无法抛下主观性,无法将悲伤和怜悯的感情抛出脑后。更触动我的是在最后看到研究人员承诺会照顾这些老人的晚年,历史是需要还原和接近事实真相的理性的学科,但它同样也可以充满温情。

 

徐浩倬(23级非师范班):

1940年,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落墨:“历史是一个结构的主体,但这个结构并不存在于雷同、空泛的时间里,而是坐落在被此时此刻的存在所充满的时间里。”参观“慰安妇”博物馆,过去从教科书上了浅浅了解到的词语逐渐丰满起来,从一个冷冰冰的空洞的概念,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罪行、一个个具体的苦难与受害者。从日俄战争时期的酝酿,到大一沙龙的形成,再到慰安所在沦陷地区的普遍设立,一个国家罪行的发展在我们面前清晰展开,引发当下的义愤;“慰安妇”幸存者的遭遇,更是激发出我们深切的同情,真切地让人体会到本雅明笔下“过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之间有一个秘密协议。我们的到来在尘世的期待之中”。“过去随身带着一份时间的清单,它通过这份时间的清单而被托付给赎救。”同样,“慰安妇”的历史并没有被忘记。我们感激也感动于当代的“慰安妇”历史研究者与活动者,为了历史、为了具体的受害者,执着于研究,执着于记忆,执着于公正,不放弃、不妥协,挑战当下再度右翼化的日本。我们研究历史,不仅是为了真相、为了许许多多抽象的观念,更是为了那一个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真实的具体的个人。

 

张富双(22级师范班):

参观慰安妇纪念馆让我感受颇多。尽管幸存者人数在不断减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正视这段历史,“慰安妇”这面镜子,才能映照出一个民族的人性光辉、一个国家的底线良知。

当人们回望那段不堪的战争岁月的时候,能够忆起的终究还是血光、残暴和伤害,揭开的终究还是那块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或许,如今没有了腥风血雨的淋漓,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变得愈发平静淡然;又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份刺骨锥心才会愈发强烈和深刻。处于旧时代的鲁迅先生曾说,纪念是为了忘却,而在新时代的我们,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我们不是为了苛责和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铭记历史峥嵘岁月,铸就自强不息民族”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底深处。而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这不是民族的对立,这是人类的共同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