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虞万里:中国古代姓与氏之起源

2021616日星期三下午3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老师应邀莅临我校,在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原人文楼学术沙龙)开展了一场题为《中国古代姓与氏之起源》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45场,由历史学系副教授王进锋老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张淑一老师一同参与本次讲座的讨论。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王进锋老师对虞万里老师的学术成果作了简要的介绍。虞万里老师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前后编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达二十年之久,主持七朝石经集成课题,对《道藏》、《明经世文编》、《高邮王氏四种》和《正续清经解》等编纂和公案有清晰详明的考证

之后,虞万里老师正式开始本次讲座的讲述。关于姓与氏,虞老师提出:汉以后称“姓氏”,汉以前则称“氏姓”。姓与氏起源于何时?姓与氏孰先孰后,各自有何特性?这是本次讲座的重点讨论内容。首先,虞万里老师从姓与氏的涵义入手,指出姓字本来只是生字,其女字旁是后加的,而氏之古义为古代氏族首领手持“社主”在传说中的影响力,这种意识伴随着“氏”字代代相传。之后,虞万里老师对姓氏与血缘程度进行界定。虞万里老师指出,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姓氏并没有与血缘关系产生联系,引入血缘概念以论古代姓氏,是摩尔根《古代社会》、戴维《先民社会》被译成中文出版以后,氏族、血族、血亲、血统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姓族等名词波及、盛行中国史学界,才逐渐被用以解释古代姓氏与氏族。因而,虞万里老师认为,家庭式氏族若可称为“姓族”,也只存在于远古原始社会中,此时的“姓族”血缘纯粹,或可称“血缘姓族”。但是纯粹之血缘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难保其血统之纯粹,一旦打破其纯粹性,血缘便成为一种虚拟之符号。此外,虞万里老师详细列举了姓、氏的数量及其起源,对姓氏的时代进行了探讨,认为古姓稀有而难征,与古氏量多而可信形成鲜明对比。虞万里老师综合古文字、古史传说和先秦姓氏实际分布状况分析得出:殷商以前有“氏”无“姓”,“姓”是殷周革命后,姬周统治者为安抚旧邦,分封异族以巩固新政权目的而构建的新型氏族符号,并利用这个政治符号“姓”,提倡同姓不婚,希冀通过与三代旧邦和古老氏族世世联姻,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族的姬周一统世界。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张淑一老师对本次讲座作了高度的评价,并且与虞万里老师进行了一番探讨,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小问题,与会的老师都热情的作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