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晋”览,志在四方
――华东师大历史系学子赴山西考察
2013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0级约60名本科生,在历史系副系主任王东、辅导员蔡慧贤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山西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这是本年度历史系山西考察团队的第一批成员。俗语有云:中国20年发展看深圳,100年发展看上海,1000年发展看北京,3000年发展看陕西,5000年发展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早在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我们将触摸最鲜活的历史,在数千年的时空交错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实践队伍分成多个小组,将从人物、建筑、宗教、民俗、晋商文化、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学术报告。
一、学术参观交流
7月7日下午,实践考察团队一行前往山西大学,并受到了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斌、历史系主任向晋卫老师的热情接待。随后,向老师向考察团对详细介绍了山西大学、山西历史文化的概况,为大家今后数天的深入考察打下了基础。
向老师提到,山西自旧石器时代始,已有人类生活、生产。其后也产生了诸多影响中国历史及社会进程的人物、事件,至今保留了数量惊人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而言,在战争年代,山西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近现代史上曾是抗战的脊梁。而在相对和平时期,山西则显得较为“低调”,但也孕育了闻名于世的晋商文化。经过向老师的一番解说,同学们对各本次考察的重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随后,实践考察团对参观了历史文化学院的文物陈列室,其展品都是考古系师生亲手挖掘的出土文物。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实践考察成员参观了资料室,及《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物品,向同学们展示了以晋为代表的华北社会面貌。
在校史馆,同学们从已有111年历史的山西大学管窥近现代史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教育梦,强国梦。以“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为校训的师大学子,同样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大。须今日刻苦学习,明日广育桃李,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二、古建宗教行
据了解,山西拥有魏晋以来50%以上的地面文物,70%以上宋代以来的木结构建筑,也是民族融合、佛教东传的重要之地。本次山西之行,实践团队对相当多的古建筑、宗教场所进行深入的现场考察,从而对山西、对中国的社会、建筑、宗教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 古建,定格历史
晋祠位于太原,始建于北魏以前,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鱼沼飞梁、体现宋代铸铁技术的金人台等,均令人印象深刻。而采用“减柱法”修建的圣母殿,显得坚固、稳重、大气,为我国古建国宝,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殿内圣母像、数十尊彩塑侍女像均非常写实,形态各异,也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晋祠内更有3000年高龄的周柏、难老泉等。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间变化已万千,它们仍一如当年,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7月9日上午,实践考察团队主要考察了悬空寺和应县木塔。由于雨势较大,山中有落石,大家无缘登堂入室,却也冒雨在寺外观察,并认真倾听讲解。
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国内现存唯一的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依山而建,其选址其巧,最大限度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只是用木桩将寺庙“钉”在山石中,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为建于辽代的高层木结构佛塔。作为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其双重套筒设计,梁柱纵横搭建,异常精巧牢固,即使经历了战火与枪林弹雨,依然屹立不倒。全塔上下采用多达54种斗拱设计,集建筑精华之大成。
值得一提的是,悬空寺与应县木塔,均位于“塞外”,分别由鲜卑族、契丹族能工巧匠主持设计建造。古代中国的辉煌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共同缔造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同样需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2. 宗教,反映历史
7月8日,实践考察团对中国四大宗教名山之首――五台山进行了重点考察。虽然当天下着大雨,但同学们依然兴致不减。在研究好线路之后,分小组行动,探寻掩映在山间路旁的、形式各异的大小寺庙,菩萨顶、显通寺、黛螺顶、塔院寺(大白塔)、五爷庙、殊像寺……不一而足。五台山上,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相辉映,大家通过实地考察,对其建筑式、佛像、宗教仪式等都做了详细了解,海域部分僧人交流,获得了众多第一手资料。
7月9日下午,实践考察团来到大同,对云冈石窟进行了详细考察。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又称“煤都”、“美食之城”。历史上这里却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出了雁门关就是塞外。在这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和平与战争中共存,相互影响,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汉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对后来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汉民族受胡服影响改善自己的服装;又如游牧民族借鉴汉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文化;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发展开来,由此传入中原。大同云冈石窟便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从北魏开始开凿的云冈石窟形象地记载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而且石窟布局和装饰的变化,突出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考察过程中,同学们有着各自的收获。有同学注意到云冈石窟在雕塑、刻凿、音乐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重要的历史资料。雕刻风格独特,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浮雕装饰景致优美,主题突出;在雕凿方面,继承和吸收了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陀罗的艺术风格,创造出风格独特的石窟文化,巧夺天工,将我国古人的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同学认为,石窟中的塑像,虽有王侯佛祖之威严与典型,却是有特色的小人物更多彩多姿,比如供养人,乐舞伎,罗汉。有嘻嘻做笑,有若有所思;有对舞,也有单旋。这样的“人性化”刻画,让人生出更多的亲切感。虽然多个洞窟由于修葺而未能一睹芳容,但仅从外围图片、故事讲解中,也品出个中无限滋味。
虽然石窟在建造过程中,融合了统治者以宗教影响民众思想的目的,但大家依然从中读出了古代人民对极乐安详世界的向往。这也是当今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三、特色文化行
1. 醋,别具一格的文化
山西有别具一格的“两黑两白”文化,即老陈醋、煤、汾酒、面食。而7月10日上午在醋文化园的考察,则让大家亲身体验醋文化。园中展示了多种酿醋器具、文献典籍、图片。醋园里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作坊,也展示了现代老陈醋生产工艺流程,于严谨的酿造工艺与规模化生产中看到了老陈醋的文化与经济内涵。考察过后,再品尝五年、八年的手工酿造老陈醋,舌尖上所体味的已不是简单的味道,而是醇厚的文化。
2. 博物院,品文化盛宴
7月10日下午,在山西博物院的考察,更是让大家对山西的特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山西博物院有约40万件珍贵藏品。据了解,博物院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大家在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集中参观考察了前7个专题。结合此前在《考古与文博》、《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上所学的内容,同学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逐步了解山西历史发展的脉络;展柜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故事与底蕴,因而显得那么的生动而有温度。
本次考察团队分为多个小组,各小组还根据其研究课题,结合前几天实地调研的内容,在相应的展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重点研究晋商文化的小组,则在相关展厅中了解明清时期晋商由兴起至有衰落的历史。丰富的晋商文物和文献资料、生动逼真的大型仿真场景,渲染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山西民居及市井生活,为接下来平遥古城及乔家大院的考察奠定了基础。
3. 晋商文化,以史为鉴
7月11日,是山西考察的最后一日,实践团队冒雨走访平遥古城。这座由刘伯温亲手设计的古城,有独特的风水布局与建筑文化;城中的明清一条街,能让大家领略居民日常生活;走访县衙,参观牢狱刑具与升堂办案场所,思考廉政文化的前世今生。而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参观中国钱庄博物馆(协同庆票号)。晋商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国内商贸金融的前驱,其进取、敬业精神不仅为其赢得了可观的收益、促进了其时国内经济的发展,于今日中国经济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其房屋布局、摆设、地下金库等,可最大限度的还原票号当年的经营画面。而下午对乔家大院的考察,也帮助大家对晋商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兴起、盛行、到衰落,晋商历史值得我们研读。中国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也伴生着诸多问题。如何在时代大潮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如何以诚信、进取、创新之精神获取应得的收益,并回馈社会,都能引发深入的思考。
至此,为期一周的山西历史文化实地考察已暂告一段落。带着对中华文明由衷的敬意与自豪,考察团队从太原火车站返回上海。穿梭在太原市区以及汾河两岸,虽是匆匆过客,从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让大家感受到了这座历史古城正酝酿着一场新的蜕变。而变化的,不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变化,是在了解历史、吸取精华的基础上,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历史系学子深入中国最古老的地区,将历史专业知识、史学研究方法运用与考察中;并将带着一周以来所搜集到的大量资料、新问题、新思考,进入到后期的研究报告撰写中。我们将在锻炼学术能力的同时,呈现更有深度、更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成果。
风光“晋”览,志在四方;感梦敢当,史志不渝。历史系学子将在追溯历史、追寻中国梦的路上,勇担责任,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