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0月17日(周三)下午13点
地点:人文楼1206室
主讲人:刘建平副教授
刘彦文博士
黄阿明副教授
主持人:牟发松教授
第一场:
题目:流产的变革:1949年前后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革新之殇
主讲人简介:
刘建平,历史学系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史、中国基督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基督教协调与联合机构,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以下简称“协进会”)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教会要求得在新时代下的生存空间,首当其冲的是检讨自己的各项事工,继而必须做出某种因应时代的变革之举。然而,在中共最为关心的中国基督教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协进会”的认识及其变革举措都与中共的期许相差甚远,以至于中共不得不“另起炉灶”,选择中国教会内部的新势力来主导这场变革。
第二场
题目:从都市到边疆的青春之歌:1956年上海青年支教甘肃的故事
主讲人简介:
刘彦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讲师,研究兴趣为当代中国社会史、环境史。2012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3年9月进入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任青年研究员,2017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
内容简介:
1956年,3000名上海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学生以“支援西北文教建设事业”为名主动来到边疆甘肃补充小学师资,普遍改变了当地初等教育的格局。然而,气候、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给这批都市青年以巨大挑战,更有部分人从踏上西北土地就希望返回家乡。从千方百计离开到适应边疆生活并最终扎下根来,这批上海青年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甘肃的文教建设事业,并身体力行地将现代都市文明理念带入边疆,谱写一曲从都市到边疆的青春之歌。本讲座利用来自上海和甘肃两地的原始档案、口述访谈及私人材料,讲述这批都市青年支教边疆的故事――“小人物”的命运变迁折射出1950年代的中国实现都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交流融合的艰难历程。
第三场
题目:明代散阶制度之形成
主讲人简介:
黄阿明,男,1978年生,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2014年,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4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人才。201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研究方向明清社会经济史、明清政治制度史、明清历史文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厅级项目3项。整理出版《彭定求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出版专著《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制度变革研究》(广陵书社2016年初版,2018年再版)。在《中华文史论丛》《史学史研究》《历史档案》《史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容简介:
散阶制度是明朝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关注却不够。事实上,至正十五年渡江前后,朱元璋军事集团沿袭元朝散阶制度实行武散阶。随着军事行动的开展,消灭近邻劲敌陈汉政权后,在对阵亡将领和地方官员的封赠中逐渐出现勋官和文散阶。明建国后,从洪武元年开始对以元制为基础的勋阶制度进行改造工作,到洪武二十五年颁定品官勋阶禄制,最终确立了以品为本位,统领官、阶、勋、禄五位一体的官制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朝特色的散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