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闭
X
EN
首页
本系简介
概述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教学教研
课程设置
质量工程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获奖情况
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重点学科
党务公开
学生之家
机构设置
活动信息
获奖情况
品牌项目
系友之家
系友风采
博物馆
×
首页
本系简介
×
概述
历史沿革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联系我们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教学教研
×
课程设置
质量工程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获奖情况
招生就业
学科建设
×
学科设置
重点学科
党务公开
学生之家
×
机构设置
活动信息
获奖情况
品牌项目
系友之家
×
系友风采
博物馆
系情简讯
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非关系与非洲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04-08
2018年3月31日4月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非洲研究所主办的“中非关系与非洲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403召开。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探讨与研究非洲经济史和中非关系史的相关问题。来自北京、上海、金华、苏州等地的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及出版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沐涛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张忠祥教授与上海社科院欧亚所余建华研究员分别作为协办单位致辞,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舒运国教授就中外文献中关于中非古代交往的线索和非洲经济史分期问题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分别由上海师范大学舒运国教授、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苏州大学郑宪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李智彪研究员主持。会议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围绕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非洲经济史》”和“中非关系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整理与研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
在“非洲经济史研究”主题中,张瑾(浙江师范大学)从卡里巴大坝的史料搜集中探讨如何看待口述史的问题。快思(华东师范大学)则从喀麦隆和卢旺达在后殖民时代的经济史分析西方新殖民主义仍然影响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刘伟才(上海师范大学)则探讨了英国在非洲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殖民军人、定居移民所写的行记资料的利用价值。黄玉沛(浙江师范大学)则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非洲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追求自主发展的道路。
在“非洲经济与社会发展”主题中,张忠祥(上海师范大学)认为,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郑宪(苏州大学)则分析了尼日利亚当前经济调整的战略,指出尼日利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本地人才。许亮(北京大学)则通过对南非一个地区的田野式观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探寻中国对南部非洲工业化的影响。李舒弟(浙江师范大学)则通过绘画艺术的方式探讨南非的艺术教育及其社会艺术生态。俞斌(麦克雷雷大学)则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乌干达在处理难民问题时所遇到的严峻挑战,认为难民问题已经成为乌干达自身的负担。
“中非关系历史与走向”主题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李智彪(中国社科院)以中国为参照对非洲经济发展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在非洲当前实业投资较少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可能成为隐患。耿建忠(中国农业部)则从中非农业技术转移的视角,阐述了中非农业技术转移对实现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性。王云屏(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则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探讨了援非医疗与中非民生及经济合作。黄昭宇(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从非洲国家治理能力为入手点,认为无论是党际关系、政府来往还是企业投资,中国与非洲都处于平等关系。刘贵今(外交部)则围绕土地与部族问题,由南非、埃塞政局的变动看待其对发展道路的探索。
在第二部分中,张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认为,多层次对接正成为国家间发展战略相互协调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将是中国可持续崛起的重要保障。曾爱平(中国国家问题研究所)则指出,在当前中非接触较少的情况下,中非在对接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沈喜彭(安徽师范大学)则主要探讨了中国接手坦赞铁路时所遇到的诸多困境,以及新时期坦赞铁路的新问题。杜英(安徽师范大学)在对非纺织厂援助的讨论中认为,把中国援非纺织项目的衰败完全归责于中国经济援非政策和机制,有失公允,解决和避免经济援非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是未来非洲受援国和中方共同努力的方向。陈金龙(华东师范大学)以上海市的档案文献、地方史志、援外考察资料等材料以及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上海市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活动进行深入梳理,考察上海在中国援非工作中的作用和角色。
会议期间,历史系党委书记王东教授和系主任孟钟捷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向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颁发了“荣誉客座讲授”聘书,李教授的加盟,必将有效推动我校非洲研究所的相关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和对外联络工作的开展。李教授在会后就给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做了首场讲座“依附理论:创新与缺陷”,贡献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心得。
文/高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