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届“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11-20
  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第二届“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工作坊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室召开。此次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进锋副教授召集,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学者参与了研讨。
  
  工作坊开幕式于上午8点30分开始。在开幕式上,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王东教授讲话,对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再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谢乃和教授讲话,对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举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接着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白于蓝教授讲话,表达对此次会议的期望。最后由王进锋介绍了会议注意事项。
  上午第一场会议,由《人文杂志》编辑部黄晓军老师主持。首先由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于薇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从率鼎看西周的场人、场地与场徒》。在报告中,于薇将率鼎所载的“寺旨场人”与西周时期的“东宫”和“六师”相联系,对西周时期的场人、场地与场徒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这对于了解西周时期的役法很有帮助。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凯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肃卣与西周军事制度》。在报告中,李凯将肃卣中的“仆”解释为从事征战的夷仆,认为�国夷仆应为周王直辖,从而给西周军事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接着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张磊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司徒与周代分封中的重民观念――从 徒 簋说起》。在报告中,张磊以 徒 簋为研究对象,解释了司徒立社和诸侯受封,认为司徒对于周代分封中的重民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然后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何景成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西周金文誓语中的诅咒》。在报告中,何景成根据誓语诅咒内容的不同,将西周金文中所载的咒辞分为世俗惩罚类咒辞和神主惩罚类咒辞,对西周时期的誓语诅咒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归纳。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进锋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西周时期里的管理形态――兼及里与邑的关系》。在报告中,王进锋对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中里的内部形态和居民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对西周基层行政组织――里和邑有了新的解释。
  
  五位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后,由何景成、谢乃和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潘玉坤教授进行点评。其中,对于薇报告中的“场”与“甸”的内容提出了建议,认为“场”与“甸”的区分需要进一步深入;对张磊报告中“司徒”与“司土”的内容提出了疑问,认为“司徒”与民、“司土”与地的区别需要进行不同层面的讨论。
  上午第二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白于蓝教授主持。先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研究保护中心程浩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封子楚�与〈系年〉中的“子封子”》。在报告中,程浩通过对封子楚�铭文中“赫赫�楚,柬之元子”进行了重新释读,并将封子楚�铭文中的“封子楚”与《系年》中的“子封子”相联系,从而对“封子楚”这一人物身份有了新的认识。随后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刘光胜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清华简〈厚父〉研读札记》。在报告中,刘光胜通过对《厚父》中部分文字的重新释读,认为《厚父》为夏书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且对“三后”做了新的解释。接着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许可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试说清华简第五辑中“彝”字――兼论“夷吾”氏》。在报告中,许可对清华简中新出现的“彝”字进行分析,并对与“彝”字相联系的复姓“夷吾”作了新的解释。然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黄爱梅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越公其事〉与吴、越史事――〈读清华简(七)・越公其事〉札记》。在报告中,黄爱梅老师主要对“天王”与“越公”、吴国同意形成的原因等六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分析。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石光泽博士作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越公其事〉“昆奴”补说》。在报告中,石光泽在其师黄人二将“昆奴”解释为“昆仑奴”的基础上,运用分子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资料进行了补证。
   
  五位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后,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林志鹏老师、刘光胜和李凯对以上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其中,对于程浩解释的“封子楚”和“子封子”是否为一人进行了讨论,对于刘光胜《厚父》究竟是夏书还是周书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对于石光泽所采用分子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资料是否合适进行了探讨。
  
  下午第一场会议于14:00正式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黄人二教授主持。首先由白于蓝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说“风”――兼说“空穴来风”》,在报告中,白于蓝依照最新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对“风”字的构型进行新的分析,对其构型本义和来源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空穴来风”一词加以新的解释。随后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谢明文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试论商周“或”族的分衍与联合》。在报告中,谢明文通过对甲骨文中“或”族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或”与“ ”这两族可能是联合关系而不是主分支关系。接着由林志鹏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战国时期禅让说源流谈论――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为考察重点》。在报告中,林志鹏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为研究对象,对传统的“禅让论源于墨家”说进行批判,并提出了禅让说源流新的看法。然后由谢乃和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从新出楚简看〈诗经・雨无正〉的诗旨――兼论东周时期的“周亡”与周衰的观念》。在报告中,谢乃和通过上博简《诗论》与清华简《系年》的内容,认为《雨无正》是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的诗,诗旨在于为其时王统未集的平王吁请内外服臣工的支持。接着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贤品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包山简151-152号“食田继承案”所见楚国土地制度》。在报告中,熊贤品通过对包山简151-152号释文的补证,认为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食田制、贵族土地继承以及土地产权制等内容。最后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杨智宇博士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包山简所见楚国地方行政体系中的封君问题补正》。在报告中,杨智宇首先仅相关研究的整理评述,而后对“某君之人”与“某地人”、“某君之某邑”等二方面内容进行了考辨探析。
  
  六位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后,由谢明文、程浩和于薇进行点评,其中,对白于蓝老师关于“风”字的构型分析进行了讨论;对熊贤品老师所讨论的楚国土地制度提出了疑问。
  下午第二场会议,由潘玉坤教授主持。首先由黄人二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楚怀王代称考》。在报告中,黄人二通过对《楚辞》等传世文献中对楚怀王的代称进行了分析归纳,认为楚怀王总共有16种代称存在。随后由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姚远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辞决曹考述》。在报告中,姚远以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竹简为考察对象,认为其中6800枚行政内容的竹简与司法关系密切,而后分析了五一广场东汉简所见东汉内郡司法吏员结构,并考述了决曹和辞曹的身份和功能。接着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伟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敦煌写本〈国语〉及注残卷的再研究――关于出土先秦史料甄别与价值评估的一个个案考察》。在报告中,刘伟对现藏于敦煌研究院的写本《国语》残卷的相关线索进行分析梳理,并对其最初发现与收藏的情况进行细致考察,认为这对我们认识此件文书来历和流传过程以及其真伪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然后由枣庄学院屈会涛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春秋时期的金文家训与世族的生存之道》。在报告中,屈会涛春秋时代家族的亡宗绝祀现象使得贵族有了虔敬惕惧的心态,这对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书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影响主要表现在铭文中加入了一些类似家训的内容。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张朝阳老师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家庭伦理与神法:当孔子遇到安提戈涅会如何?》。由于张朝阳老师因事未能亲自出席,遂由学生翁志雄代为报告。在报告中,张朝阳将希腊悲剧故事《安提戈涅》和《论语・子路》中的内容进行中西对比,突出了古代西方的神法与古代中国的家庭伦所反映的不同。
  
  五位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后,由黄人二、刘伟和黄爱梅进行点评,其中,对屈会涛使用家训一词是否合理进行了商榷;对张朝阳报告中中西对比的笔法进行了讨论。
  闭幕式于下午5点35分开始,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进锋副教授主持。首先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何景成教授讲话,总结了各位各位学者在会议上的内容。接着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黄爱梅讲话。最后由王进锋对此次会议的成功进行了总结。
  此外,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和台湾政治大学林宏明教授以及将近20多位同学也旁听了这次会议。
此次学术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加强了这个领域学者之间的切磋和交流,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