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老师谈《德国史研究的新方法---以研究案例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11-09
  2017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老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历史系楼1306会议室,做主题为“德国史研究的新方法---以研究案例为中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大历史系孟钟捷教授担任主持,历史系朱明副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范丁梁博士,以及数十位研究生参加。
  在热烈的掌声中,王老师首先展示了如何使用软件对德国史某一时段的部分材料,进行词频统计和分时段统计,如何对数据形成可视化,并从中提炼出一些问题和新的观点,这是传统史学难以做到的。之后王老师又使用了这些方法,对一定时段内,在EBSCO数据库中发表的史学学术期刊关键词进行了梳理,以此向我们展示了这段时间学术趋势的变化过程。接着,王老师向我们演示了目前的技术,可以在一定的文本范围内,进行文本扫描,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自动的词汇识别和归类,以此分析相关词汇在不同时段的出现频率,并以此解构学界和大众对于这段历史固有的印象。而且人们可以按照之前德国出版的人口档案,结合算法,对不同人群不同行为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新的问题。通过王老师的妙手,数据转化为了知识,成为了可进行深入研究的对象。
  王老师的讲演十分精彩,在点评环节,朱老师和范老师先后进行了发言,其发言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数字史学,作为一种量化的研究方法,只有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发挥作用,而即使是达到了这个数量,针对于分析出的结果,史学家又可以有很多不同主观的解释方式。对于由此带来的问题,王老师认为颇有道理,但是个人确实无法解读所有的材料,所以在借助数字史学分析方法的同时,也要小心谨慎,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不能凭借结果,大而化之地谈论一些现有材料无法支撑的观点。二是数字史学作为一项技术,在以复杂的人文话题讨论为主的史学领域,有些研究可能不适合使用这套方法。王老师的回答是这种研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对适合使用这种技术手段的问题进行数字史学的研究,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工具而非目的。当然,数字史学也可以作为发现问题的工具,一切以问题作为导向。
  
  听完王老师的讲演,同学们也纷纷感到深有启发,并向王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王老师耐心地一一进行解惑。有学生问到,数字史学在一些研究领域,和社会学、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已并无二致,那么史学和这些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王老师回答道,主要的区别在于问题导向。不同学科的兴趣点和问题导向不同,对于分析出的结果,不同学科的解释也会不同。由于语境的不同,不同的学科都会针对自己的问题意识,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学生问到电子产品识别古代手写档案和图像等材料的难题,王老师认为确实有一部分材料目前难以识别,但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训练和其他的技术手段进行一些难识别图像的识别和图画中意象的整理,相信之后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会带来史学领域中新的研究进展。
  王老师的讲座十分具有前沿性,却又深入浅出,用简单质朴的话语解答了具体深刻的问题,让多数非理工科出身的同学纷纷感到受益匪浅,希望以后也能听到更多类似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