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一届“跨区域文明研究”论坛“全球史中的帝国”学术会议举行
发布时间:2014-12-31
 

  

  

20141220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合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青年论坛――第一届“跨区域文明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史中的帝国”。来自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地的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世界历史》、《史林》等编辑部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学者从以下五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帝国’名与实” 朱联璧(复旦大学历史系)通过加拿大提倡设立“帝国日”及其跨大洋传播这一个案,指出帝国统治工具在地方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开放阐释的可能性。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以魏玛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名之争为例,探讨德意志历史上帝国观念的变迁及其在20世纪的多种组合形态。徐显芬(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论及日本学者对美国“帝国论”的关注及其质疑,指出“帝国”内涵的复杂性。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以《三国遗事》所载新罗对唐朝的记忆与想象,论述了新罗君臣因“帝国”想象而误读唐朝的现象。                   

20世纪的历史学家与帝国书写” 岳秀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对全球史的理论层面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周兵(复旦大学历史系)通过介绍荷兰学者H.L.韦瑟林的著作,提出海外扩张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在全球史中的运用前景。杜宪兵(清华大学历史系)论述了“新英帝国史”在研究视野上的空间转向、研究方法上的后殖民取向、研究议题的多样化等特征,并讨论了如何克服研究中“后殖民分裂症”等问题。               

“历史上的帝国” 王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从“imperium”这一概念出发,指出以治权为中心的古罗马术语作为权力话语,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性。姚远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以英国南亚撤退策略为个案,分析了英国政府如何调整帝国结构的策略。臧术美(华东师范大学国关院)提出历史上不同类型、性质、阶段的帝国,对欧盟治理提供了不同的经验。          

“流动与网络” 董少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勾勒出了东西医学文化交流的网络。顾卫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对葡萄牙海洋帝国的果阿-澳门-长崎贸易航线的形成、发展及终止进行讨论,揭示了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人到东方以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贸易网络的相互联系及运作。杨斌(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对南诏和大理贝币体系和佛教源流的研究,论述了印度洋网络中的西南边疆。朱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对比研究了16世纪的马德里、墨西哥城和米兰的城市规划,揭示了这些城市形态上的一致性,展现了它们在西班牙帝国的全球城市网络中的相互影响。             

“帝国与跨区域” 张旭鹏(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以后殖民视角揭示帝国网络复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帝国与殖民地之间文化关系的混杂状态。刘琪(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通过对西南小镇德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跨体系社会”的概念,对传统的“边疆”进行反思。(历史系 杨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