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9日,历史系集中两天时间召开了有关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以及历史系学科队伍建设研讨会,共有40余位教师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历史系目前在教学与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通过集思广益的方法,找到切实解决问题、提升历史系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在系主任王东教授与系党委书记沐涛教授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后,会议首先进入第一项议程:讨论本科生教学中的问题。
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主任李磊老师重点介绍了历史系本科生的构成情况和本科教学的问题。本科生辅导员蔡慧贤老师提供了有关学生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一方面,学生对老师存在各种期盼,如学生希望老师在指导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时能有更多面对面的指导,希望获得更多自主时间;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们由于活动太多,没有学习时间;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看书的方法。此外,李磊老师还介绍了学校对课程建设的倾向性。学校更愿意投向通识课,希望历史系能给全校开更多的通识课。以后课程总量不会增加,但会在体系方面加以完善。
对于上述问题,与会老师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多想法。李月琴老师建议在课程设置中有意识地关注中学教科书上的内容。余伟民老师提出历史系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两门通史课。杨彪老师提出在以后的学生培养中,需要对学术倾向还是教学技能倾向加以定位。王东老师提出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以学生为中心。郭海良老师对怎样防止学生上课走动提出了几点方案。孟钟捷老师认为基地班导师可以对学生选课提一些建议。郑寅达老师针对师范生导师过多的问题,提出可以适当减少专业导师,把专业导师和人生导师加以结合。牟发松老师针对基地班学生对导师活动不热情的问题,提出可以在基地班内部设一个升级班。众多青年教师结合自己作为基地班导师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切实建议。
最后,王东主任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更多的活动和权力放归到教研室。
第二项议程是有关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的问题和挑战。
负责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孟钟捷老师介绍了研究生工作的相关情况。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招生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提高生源质量;培养方面的挑战是如何调整培养方案、怎样解决学术型和职业型培养之间的矛盾、如何进行奖学金评定;毕业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上,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它们分别为:(1)如何保持心理健康;(2)如何加强学术交流;(3)如何提高论文质量;(4)重视延期毕业的问题。
负责教育硕士管理的蔡坚老师谈了自己对工作的几点思考。他提出了“理顺关系、统一管理”的方案,尤其对教育硕士课程提交了一份详实的讨论稿。
对于上述问题,与会老师也进行了热烈讨论。胡逢祥老师强调硕士培养的学术导向。路新生老师、房鑫亮老师、陈江老师对研究生考核细则草案中的条款提出了修改建议。王燕老师介绍了美国大学评定奖学金的方法。其他老师也围绕全日制硕士和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机制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
第三项议程是由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牟发松老师介绍有关教研室工作的成绩和下一步设想。自2012年以来,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经常举行以青年教师与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牟发松老师希望在未来继续坚持这种学术培养模式,并希望在书籍购买等方面获得校系两方的支持。
第四项议程是有关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刘昶老师介绍了学校的海外发文资助项目,并特别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沐涛老师希望青年教师加强在学校层面的竞争力。王东老师谈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几点激励措施:(1)每年资助8-10场青年教师学术沙龙;(2)历史系将形成自己的学术期刊单(其中也包括港澳台期刊),青年教师若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历史系将进行相应奖励;(3)青年教师的著作若在参与申请上海市和校级出版基金未果的情况下,将获得历史系的资助;(4)历史系还会组织资深教授对青年教师的课题申报进行指导。
总体而言,这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对历史系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会老师热切讨论,集思广益,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历史系的进一步发展。(王进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