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历史系举行2013年度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结题答辩会
发布时间:2014-05-27
 

201452213时,历史系在1206报告厅举行2013年度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结题答辩会,这也是本学期历史系第二届本科生科研学术沙龙的第三场活动。答辩会由黄爱梅老师主持,孟钟捷、瞿骏、阮清华和周健等老师组成评审团。五个项目的负责人先后上台作项目报告并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首先汇报的是蔡乐昶同学,他的研究项目是《高层政治视角下的昆曲〈李慧娘〉事件》。蔡乐昶同学尝试从《李慧娘》这一剧目的“悲喜浮沉”来看昆剧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的发展转折,以此展现建国后政治中强势政治领袖、中央政府一线与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查阅了大量档案,评审老师对此表示赞扬。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问题与修改意见,希望文章的标题和行文中的词语能更加精确。

接下来,余康同学对余杭南湖研究内容进行汇报。他的研究项目是《水性与土神:余杭水利史中的神明信仰》,以余杭水利为切入点,将佛、道与土神信仰放回余杭地方脉络考察,探究水利秩序与信仰秩序的关系,以期对以往的宗教研究进行反思。余康同学的报告展现了研究者扎实的史料功夫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诸位老师在评审中建议学生将问题锐化,着重强化一个核心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另外还需要对诸如“水性”这样的模糊概念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

随后,许思远同学就他的研究项目《20世纪5070年代金山农民画兴起的研究》进行汇报。他尝试从金山农民画的兴起过程来探讨“农民―画家”的身份属性。他在研究中指出,农民画的创作者是农民而不是画家。研究过程中,许思远进行了口述采访,整理了五六万字的口述史料,其运用口述来扩充研究厚度的方法获得老师肯定,老师也同样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孟钟捷老师指出,研究者不应只局限于对画家身份属性的考察,还应该深入到画作中去看其留存的文化记忆;在解读绘画主题和场景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对创作者的研究,或许能将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度。

第四组位进行汇报的是王思思同学,她的项目是《民国时期温州“文明戏”研究》。王思思同学尝试以来自上海的“文明戏”进入到被视为“旧垒”的温州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为切入点,研究外来的大都市文化与固有的小城市传统两者之间的冲突。评审老师对她的问题意识表示赞扬,也建议她将中心问题强化加深。

然后,张晨同学就项目《195060年代农村基层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与农民负担问题的个案研究》进行汇报。他以档案资料为中心,通过分析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基层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当时农民的负担问题。张晨同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了相当数量的档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的数据分析,各位老师都对这一点表示了肯定。而在如何进行数字分析的问题上,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要先理清数字的性质再进行分析,需要找到不同来源数字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再如数字分析时要结合文字材料。相信这些建议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最后,四位老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并予以慎重的评分。此次2013年度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答辩会,是同学们数月甚至数年扎实研究的成果展示,每一位同学的进步都是有目共睹的。但项目的结题不仅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同学们通过科研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历史学的实践中,夯实基础,也拓宽了学术视野。相信大家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术新秀,继续绽放光芒。

 

撰稿:余欣

来源: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