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举办了首届“冷战国际史论坛”学术年会。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本次年会以青年学者宣读论文、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旨在重点培养新生代学术研究力量。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研究人员与会。
我校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介绍了我校冷战史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有利条件,同时也指出当前冷战史研究的不足。如当前的冷战史研究集中在大国关系方面,而对冷战中的小国关注不够;随着档案材料的解密,东欧和东南亚国家越来越具有研究价值等。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我校紫江学者陈兼,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曙光应邀为年会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随后,与会学者就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冷战与第三世界、冷战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东欧历史档案文献介绍和研究综述等分两个会场进行发言和讨论。
在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章百家研究员、北京大学牛军教授、东北师大于群教授、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以及我校沈志华教授、李丹慧教授等做了总结发言。
章百家认为,本次会议很成功,研究者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且有了一批年轻学者加入研究队伍,他认为历史研究可以提供智慧,但不是答案。冷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二战历史误读的结果,因此要准确的把握历史,不能误读历史。
牛军从冷战研究的视角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有些问题以冷战的视角切入就超出了使用边界。例如中国外交就不能仅仅从冷战的角度解读,而是需要从中国自身解读。
于群谈了心理战研究和美国档案的使用情况,并对东北师大的学术团队和学术成果做了介绍。赵学功对会议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可以发挥冷战学术网的优势,扩大学术共同体,做到资料的收集与共享,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李丹慧介绍了由我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冷战国际史研究》杂志的情况,对杂志的发展方向和投稿要求做了介绍。
沈志华则提醒研究者不能落入档案的陷阱中,对于研究结果,应从逻辑上验证其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