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 | 刘进宝: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商业贸易

20191218下午三时许,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主办、历史学系承办的2019年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第29场(暨大夏中国史讲座第44场、中古史系列讲座第8场)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举行。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刘进宝教授应邀客访华东师范大学,带来题为《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商业贸易》的精彩讲座。华东师范大学的牟发松教授主持,黄纯艳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聆听了讲座。


教授长期从事敦煌学、丝绸之路和隋唐五代史研究,本次讲座中不乏他多年来研究丝绸之路的独立心得。教授首先回顾了丝绸之路的由来,特别着眼于丝路研究中西域一词的含义,提出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涉及到丝绸之路上的重地敦煌和帕米尔高原(葱岭),特别是广狭西域因之而区分的帕米尔。他进一步对帕米尔的历史进行介绍,使大家了解这一地区在古代和近代以来为沙俄等国侵略的辛酸过程,以加深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认识。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丝绸之路的走向。教授认为,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之后,出现了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走向的记载。他向大家展示了摄于丝绸之路中敦煌沙漠一段的照片,生动地解释了《汉书》记载中依山循河而行的交通路线。


第三部分是丝绸之路提出的背景。对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事,学术界此前的认识不无模糊之处,缺乏对某些背景的深入了解。教授从学术史上进行梳理,发掘李希霍芬在19世纪来中国考察的原因和行程,指出他的七次考察是在西方列强势力渗入中国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的经济特别是煤矿资源。因此,在他之后出版的《中国》一书中绘制的“中亚地图”,其意图原本是为提供煤矿资源运输路线作参考的,“丝绸之路”在书中是被偶然提出的,李希霍芬并没有给出准确定义。教授也指出,虽然“丝绸之路”一语的出现,是在西方列强侵占东方背景下的产物,但不能因为出现的背景而否认丝路及其研究的学术性。


第四部分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重点是这条路线上以善于经商而著称的粟特人。教授从中西贸易的角度进行考察,介绍了粟特人故国所在的撒马尔罕,特别是其故乡古代粟特城片治肯特遗址,展示了亲身到塔吉克斯坦博物馆中拍摄的文物照片,揭示粟特时期的片治肯特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另外,他还从敦煌壁画中的商业图像入手讲解,展现出一幅幅古丝路上商队频繁来往的剪影。


评议环节中,教授肯定了教授的思维能力和现实关怀,认为对“丝绸之路”研究中相关概念的渊源和传播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牟教授认为教授持续关注学术前沿,熟稔相关学术史,这些研究不止对中国汉唐历史,对全球史研究的推进也有所裨益。最后,教授回答了同学代表的提问,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文|朱寒青  |田丰、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