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诚之课堂”“初中历史教学”系列讲座三 | 黄滔:新理念、新变化、新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导读

1018日下午,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的历史教研员黄滔老师受邀为我系学子带来了题为“新理念、新变化、新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导读”的精彩讲座。本次“诚之课堂”专家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黄爱梅老师主持,我系本科生、研究生、广大中学历史在职教师相聚云端,参加了此次讲座。



黄滔老师的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新课标的背景与沿革”、“新课标的变化与突破”和“新课标的挑战与应对”。

 

 

一、新课标的背景与沿革

讲座伊始,黄老师从课程改革的历史娓娓道来,仔细研究会发现,每一次的课改都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和大的政治事件具有很高的关联度。而至今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特点就在于强调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随着近几年高中课改的完成,初中课标也更加注重素养的导向性。

 

 

盛行在19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教育理论提出:学校应该重视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教授知识。由此产生的21世纪教学观念对历史学科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但经过实践,新自由主义教育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黄老师指出,第八次课程改革具有的后发优势就在于,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想办法回避掉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二、新课改的变化与突破

这一部分是黄老师讲座的重点。通过研读课标,黄老师梳理出四个变化,主要是课程标准的素养化、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业质量的标准化。接下来,黄老师就每一重变化都做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是课程目标——素养化,对此黄老师指出,要明确核心素养,强化育人导向,理解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将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始终。之后,黄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设置问题、运用材料,更好地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其次是课程内容——结构化,主要指新课标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加结构化、系统化、整体化,所以在授课时要精选典型史事,强化阶段特征。在结构化的要求下,设计思路也应该更加重视各学习版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板块与核心素养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第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应当在大单元、大概念、情境化、实践化的方式中,实现育人目标。接着,黄老师又详细讲述了每一种方式的实施建议。以“大概念”为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以核心素养为骨架,以史论概念为原点,依托大问题,提炼命题式大概念。

最后是学业质量——标准化,黄老师主要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学业质量描述的内容、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中,理解学业质量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指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三、新课改的挑战与应对

在最后一节,黄老师指出,新课标带来的挑战是要形成新的认知观(要发生学习迁移、真实解决问题)、新的教学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和新的评价观(多元评价学生、增量评价学生)。而对于挑战,黄老师也提出了有效的应对之措,即要采取各种方式,将核心素养的新理念体现在教学当中中。

 

黄老师提纲挈领的讲座分析了新课标内容的方方面面,让师生们受益良多,讲座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