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强中共组织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史学力量,2023年12月23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组织之基与史学之魂”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历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的近三十位学者共襄盛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主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孟钟捷分别在会上作开幕致辞。他们肯定了本次研讨议题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切实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加强跨学科交流与融合,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求下的中共组织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在主旨演讲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刘靖北系统勾勒新时代以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大进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陈峰教授从问题化与学术化两个视角,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实现创新研究的可能路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满永教授围绕“现代文明是什么,又从何而来”展开论述,指出对“组织之基”的探究就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过程的回应。
下午,研讨会分设“组织之基”与“史学之魂”两个分论坛。
在“组织之基”分论坛上,四位报告人及其评议人分别对各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勇、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黄文治先后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仰亮从革命阵营关系变动的视角,对汪精卫、陈独秀发表的《联合宣言》及其动因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展现了北伐期间国共各方力量分合的面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志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李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瞿骏分别进行了评议。他们肯定了文章选题的重要性和史料的丰富性,并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和建议,如共产国际在此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联合宣言》与两党意志的关联性程度、学术史的进一步探讨以及部分史料的再斟酌等。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黄文治关注到“党指挥枪”这一原则的调整与确立过程。不同于中央苏区的大量研究,他选取了鄂豫皖苏区的中共党军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鄂豫皖苏区中共党军关系的历史事件及其变迁过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共党军关系调整的内在张力、两难困境及确立模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弘、南开大学历史学园贺江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可园分别进行了评议。他们对文章议题、资料来源以及其整体性的梳理与观察表示了认同,同时也在文章结构与学术对话的补充、在不同时段内中共对于整体框架的制度设计等方面对文章给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
贺江枫从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维度重新阐释1932 年胶东之战的深层次原因,他将事件置于华北政局变动与日本侵华的背景之下,再现战事的缘起、过程、影响,指出其本质仍旧是军阀政治新陈代谢、新旧更替的结果。何志明、宋弘一致赞赏该文的视角独特、史料全面而精细,并在行文结构、主题延伸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宋弘从开会的形式与内容、组织与安排、开会的动员等方面对开会与华北抗日根据地政治互动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揭示了中共会议所起到的互动作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威利、王可园和李里分别进行了评议。他们肯定了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了可供参考的修改意见,如问题意识的聚焦、概念和时限的界定、开会文化的溯源等,同时强调在做抗战时期党史研究的过程中要避免对中共话语体系的过度依赖。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围绕党史研究的转型、党史学科体系的发展、中共组织史研究的史料收集、历史研究的整体和贯通视角等话题展开探讨,对历史关怀和日常生活都有所关注。
在“史学之魂”分论坛上,四位报告人及其评议人分别对各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传、王应宪先后主持。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宁腾飞立足于近代墨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以郭沫若与侯外庐为例,再论了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墨学论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陈峰认为,该文为马克思主义史家内部分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建议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纳入考察范围,以深化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郭震旦希望能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墨学论争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孝迁肯定了墨学论争之于近代政治与史学的研究价值,建议进一步扩充史料,以更好地反映墨学争论的时代氛围。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任虎详细地梳理了“魏晋封建论”的理论来源及其曲折的发展过程。王应宪肯定了该议题的重要性,建议关注该学说提出的理论基础、事实依据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内部分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锐提出,要将魏晋封建论的理论渊源置于国际工运史的思想脉络下思考,可进一步探讨王仲荦“魏晋封建论”与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储著武指出,论文对回忆录类史料的引述论证应特别关注其叙事的真实性问题。
储著武从编写背景、文本结构和学术史价值三个维度,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田家英所主持编写的《中国史稿(社会主义社会)》。陈峰提出可以进一步论述该书之于当代中国学术史的特别价值。郭震旦期冀作者充分发掘史料以展现更为丰富的编撰过程。李孝迁提出可以将此书与其他同类型的史稿进行整合研究。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贾鹏涛建议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该书的看法与改革开放后的观点进行对比。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李瑞璞以华岗与郭沫若的学术互动为例,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内部活跃的争鸣氛围。郭震旦指出,郭、华二人的论辩不仅要关注其学术属性,而且要注意其间的政治意味。王传提出,要从更宏观的层面梳理出各论点间的联系,将相关议题下的其他史家也纳入考察范围。陈峰建议进一步探讨郭、华两家学术分歧的原因及其意义。王锐希望在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史料的深层次价值。李孝迁充分肯定了梳理证据链条、重建历史现场的实证工作,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副总编辑胡文波和与会学者围绕编写具有学术性质的史学史研究丛刊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初步的构想和规划,并期望继续进行深度的研讨。
随着两个分论坛在掌声中宣布结束,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供稿:朱瑶露、陈梦婷、季晓宇、王铭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