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发表于上海
一一2023年11月15日下午,我系 “历史+”跨学科对话第十八期在1306会议室举行。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万澍带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低代码数字史学和美国史教学” 的讲座,活动由2020级“思勉班”叶芷坤同学主持,姚占雷、谢国荣、赵崧杰、李晔梦等系内外老师和同学与会。
一一万澍博士首先邀请在场的老师同学们通过扫码的方式提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印象,通过词云显示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大家对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是喜忧参半——
——它既有“智能”“高效”“快捷”等特征,与当下热门的“元宇宙”“大数据”“人机对话”等话题相关联;同时也带来“AI替代人工”的担忧。随后万博士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用一个词语描述ChatGPT对于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影响,大家的选择是什么?”,有同学选择用“颠覆”一词,他给予肯定,并展开更详细的阐释。
一一万博士认为自己史学与图书馆学的跨学科背景以及丹恩参考馆员的工作经历促使他关注人工智能和史学研究的结合。在初遇GPT类人工智能后,他开始思考“人工智能与学术诚信”的问题,并意识到GPT的出现对学术伦理的新挑战。GPT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与其强行限制使用,不如使之助力历史教学。在没有任何教学先例参考的情况下,万博士提出“堵不如疏”的方案,并在美国布法罗大学的历史公共课教学中开始尝试,并制定了AI使用规则,即标明AI的“著作权”。此外,万博士推荐了Textsynth、Padlet等软件和网站供学生们试验,以此加深对AI的认识。
一一万博士结合自身在美国的教学经历展示如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低代码数字史学”应用于历史教学。通过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如何用ChatGPT产生的代码分析文本,以“周总理讲话”的文件为例,通过代码生成的词云迅速捕捉文件的关键词。又以布朗案判决为例,尝试利用ChatGPT协助生成的代码筛选关键信息,并提出利用AI进行情感分析和心态史研究的可能性。
一一最后,万博士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历史研究不是“颠覆”,而是“补充”。AI具有人力所不能及的处理文本的效率。但如果得出的数据与传统研究结论不一致,也不意味着就要否认先前的成果。人文社科研究不能唯科学论,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学家的感观判断和经验直觉,作为历史研究者和教学者,应该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把数字人文、技术革新融入到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图书馆工作中。
一一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就讲座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对文献数据化处理、公众史学、计量史学等领域的影响,还特别关注其对学术伦理、数据隐私、情报安全等领域的挑战。万博士再次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工具,毕竟数据本身是有偏见的,基于统计学得出的证据只是辅助性的。故而尽管有可能冲击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却很难真正颠覆历史研究。本次讲座提供了崭新的知识与视角,来自不同专业师生的交流碰撞带来思想的交融与提升,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供稿:王怡丹
编辑:窦薇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