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19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思勉班讲座《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思考:从世界史到科学技术史研究》在线上举行。讲座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助理研究员李云逸博士主讲,21级思勉班导师张锐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李云逸博士介绍了他在世界史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经历。2007年,他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基地班就读,基地班的培养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经过“读书笔记-学术综述-本科毕业论文”三步走模式的训练,李云逸博士结合自身所感兴趣的军事史与新文化史方向的研究方法,将“关于西方对中国军事形象的构建研究”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因为需要利用到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李云逸博士初步接触到了跨学科的研究。而基地班的培养同样关注实践活动,李云逸博士通过参与走访、查找档案及搜集口述史料等史学实践活动,学习并应用了历史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2011年,李云逸博士继续在华东师大修读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阶段,李云逸博士进一步深入学习冷战史,同时修读国际关系理论相关课程。通过加入中法班、参与巴黎高师的相关讲座,李云逸博士对于法国历史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有了很深的认识。而他在中法班接触的课程不仅包括历史学,同时涵盖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以上经历再次体现了跨学科交叉对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此后,李云逸博士与法国结缘。他于2013年前往法国交流,在法国修读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课程。法国学界注重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这给李云逸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特别提及了同辈学者在殖民帝国史框架下针对越南留法学生的研究。而法国导师对制图学的关注,也让他的目光再次注意到了跨学科的史学研究。2020年回国后,李云逸博士正式进入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领域。对他而言,博士后阶段是一个转型和过渡的时期,他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技术史如何产生并发展至今。科学技术史作为近百余年来形成的较为特殊的学科,在很多国家至今仍未形成建制。
目前,世界上三大主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德国。李云逸博士发现目前国内对法国科学史和技术史的研究相对薄弱,他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和兴趣,并且衡量了自身研究能力的长处和短板,最终选择以法国科技史研究中心(即柯瓦雷中心)为例,来探讨20世纪以来法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柯瓦雷中心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向注重传统的数学史和物理学史研究,在近二十年间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和对象,重点关注对知识系统的历史性探究。李云逸博士认为,柯瓦雷中心的科研重心变化不只是法国本土学术思想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了西方整体学术环境的影响。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李云逸博士研读了柯瓦雷中心的重要文献和著作,同时进行了引进和翻译的工作。通过博士后阶段的机构史研究,李云逸博士对科学技术史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相关的跨学科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其在新领域的研究中找到了自身定位。
为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李云逸博士对照展示了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电报截图和用于装卸燃料的机械示意图。传统的冷战史研究注重档案文献的解读和利用,而科学技术史则着重从设计图纸中挖掘信息。李云逸博士目前重点关注冷战史和科学技术史的文献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自2022年正式开展科研工作以来,李云逸博士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了学习研究,目前以“20世纪法国的核科学和空间科技”作为研究选题,目标在于探讨法国这两个科技龙头领域的发展历程。李云逸博士把多国档案互证视作开展此项研究的基础,中、美、法等多国的解密档案能够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打造宏观的时代背景;而依托科技文献也为了解法国冷战时期的核技术发展提供帮助,科学技术史有望为冷战史研究提供支撑。
在报告的最后,李云逸博士分享了他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思考。首先,跨学科研究能够让学者具备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多的研究切入点。以冷战史为例,冷战史已经呈现出跳出传统史学叙述的趋势。而跨学科研究会产生较大的工作量,也要求学者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研究并不是一个大口袋,而是基于一个主要的学科落脚点展开联结。科学技术史连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同时,其治学根本仍然是严谨的史学方法。
本场讲座中,李云逸博士通过结合自身求学及研究的经验,结合亲身经历,展示了他从世界史转向科学技术史这一新领域的历程,并分享了他在跨学科研究领域方面独到的心得体会。主持人张锐老师表示,李云逸博士的讲座使他深受启发。在张锐老师看来,李云逸博士目前所从事的关于20世纪法国核科技的研究新颖独特,也十分符合当今时代对于核问题的关切;而李云逸博士对于跨学科的思考心得也能为思勉班同学日后进行学术探究提供经验和指引。在提问环节,李晔梦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李云逸博士关于如何进行深入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展开了讨论。思勉班同学也向李云逸博士请教如何规划研究生阶段学业等一系列问题,李云逸博士一一进行了详细耐心的解答。讲座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