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走的课堂” | 跨学科党史教育小组走进高境一中进行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16

去年4月,历史学系启动首期卓越师范生提质计划的“创课实验室”,向上海市各区中学和教育学院征集了6个可共同开发的拓展课程或教研项目主题,招募来自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在中学教师、教研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指导团队下,开展包括跨学科拓展课程、研学项目、历史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教学研究实践活动。

这其中的跨学科党史教育课程,由上海高境一中钱浩亮老师指导,意在融合文、史、哲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党史教育,让中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既可以有“文”的情感传达,也可以有“史”的事件还原、“哲”的理性思考。项目组立足“从上海出发再回到上海”的意图,采用驱动型问题、学生活动等多种材料设计推进课程,成员依托互联网资源,完成了五大主题的微课录制。疫情期间,项目组线上联系高境一中初一学生,就“守护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这一主题,依托乡土资源的有利条件,利用上海的场馆资源来开展制作红色导览图和历史立体书两大党史学习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真正学好党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培养和考察学生历史、地理、艺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素养能力。如今项目开展近一年,校园也已重新开放,在钱老师的指导和协调下,项目组决定采取线下校园课堂实践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了解学生真实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改进教学方式,为打造校本课程奠定基础。 

于是,趁着阳光明媚天,项目组中历史专业的冯琪和来自思政专业的王钧瑶两位同学作为代表,在3月9日下午来到高境一中初一一班和二班开展了两节微课教学,观看了初中小同学的成果汇报,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王钧瑶和冯琪在备课


王钧瑶同学首先带来了《觉醒年代之五四运动》的微课。她利用了历史、政治和艺术这三个学科的知识,通过一幅周令钊先生创作于1951年的油画作品,带领同学们穿越到那个火热的年代,探究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感受觉醒了的青年之声,并对艺术上的“象征”手法进行了解读和运用,引导同学们思考和感受五四运动的意义,鼓励同学们在新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蓬勃朝气地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扬帆前行。


王钧瑶在授课


冯琪同学带来的是《从小岗村试验田看农村改革》微课教学。她利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导入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带领学生走进凤阳小岗村:出示“红手印”和“包干人合影”的照片,引导学生探究小岗村改革的原因,反向设想小岗村的命运,让学生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农村改革的意义;通过油画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农民管乐队》,向学生描绘农村改革新气象,展现党领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果;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以及学党史为什么重视农村改革的作用,加深同学们对党决策的进一步认识。


冯琪在授课


讲授过后,一班的同学们展示了他们制作的导览图和红色文化资源小卡片,二班的同学们展示了他们制作的立体书,主题各异,制作精良,构思巧妙,不仅体现了同学们的认真态度,还反映出他们对学科知识、能力素养有了较好的掌握。


学生在展示


钱浩亮老师作为本次跨学科项目的指导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对王、冯两位同学的授课进行了点评与指导,欢迎师范生们在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磨课后来进行授课实践,继续为初高中学生们带去别开生面的跨学科项目体验的同时,也为未来步入教师岗位打好基础。


从左到右依次为:钱浩亮、王钧瑶、冯琪


这次线下实地授课,两位同学都感触颇深。即将毕业的王钧瑶同学对于真实课堂环境中的授课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她说道:“真实的课堂和光在纸面上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吻合,课堂上其实学生们的反应对授课教师来说非常关键,我们一开始进行的教学设计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这仍然是浮于纸面上的,并不是一份在课堂中能够有效运用、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设计。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怎么教只是明线,而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则是暗线,甚至是一条更为重要的线索,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学情做出充分的把握,真正地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此次授课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有的回答不上来,我明显看到了他们眼神中的犹豫和迟疑,这是由于对学情的错误判断导致的,我要学习和继续改进的也还有很多,今后我当继续努力,躬行实践。”

冯琪同学也非常珍惜此次实践机会,她说道:“此次课堂实践是我第一次以未来教师的身份登上讲台,不同于教案设计时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固定好版块环节的设计策略。线下授课师生互动性加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思路,这对于我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另外钱老师的指导让我意识到历史教学的量力性原则和积极性原则。此次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接触到改革开放时期,这与最初设想不同,意味着我们要根据学生知识领域调整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延伸出新知识,要从小切口入手,注重学生知识具体化,避免泛化学习。总之,此次授课暴露了我许多教学缺陷,今后将更注重学生兴趣性、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培养。”


(供稿:王钧瑶、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