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第67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暨2022年第7场“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如期开讲,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剑教授应邀作题为“从‘内外’到‘三权’——辛亥革命前夕帝国的权力新格局”的学术报告。彭剑教授长期深耕清末新政、宪政、辛亥革命等领域,出版和发表了众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次讲座上分享的是其最新的研究心得。讲座由阮清华教授主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近三百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彭教授首先回顾了百年来学界对清季权力格局的研究,指出先行研究多从“内”与“外”的角度立论,或谓咸同以降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或谓光宣之际“内外皆轻”。而彭教授认为,光宣之际随着预备立宪的展开、议会机关和审判厅次第建立,帝国的权力结构已非“内”“外”所能涵括,而朝三权鼎立方向演进。
从立法机构的设立来看,通过对《资政院章程》《咨议局章程》等历史文本细致入微的解读和国会请愿运动等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彭教授指出预备立宪期间各级准议会机构的创立,确实给传统的官僚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中央,资政院分了军机处和六部等机关的权,在各省,咨议局分了各省督抚等衙门的权。
司法改革对权力格局同样产生了影响。在改革中,司法被分为行政和审判两部分,司法行政方面,中央成立法部,地方成立执法司,司法审判方面则实行“大理院-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乡谳局”的四级三审制。从中央到地方,行政和审判机构之间存在复杂的权力纠葛,权力机构在预备立宪的几年中悄然发生变化。
预备立宪的宪政改革对权力结构造成影响之后,权力不单单在军机处和督抚之间流动,军机处的部分权力流向了新成立的资政院、大理院,督抚的部分权力则流向了咨议局和审判厅。“内”和“外”的变轻,不完全是传统权力机关之间对权力分配和争夺造成的,也有三权分立产生的影响。此时,“内”“外”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外重内轻”、“内外皆轻”等说法是否成立还可以继续思考。
在权力结构朝三权分立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趁势崛起的不仅仅有军人集团,还有绅士集团。通过各级准议会组织,绅士集团初步实现了组织化,而组织化了的绅士集团,其影响力也就不再局限于一村一乡一城一镇,而可以对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这两个集团均在清季显示出了巨大的能量,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民初分享了政权。
讲演结束之后,阮清华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彭教授从“内”“外”两分法到“三权分立”的延伸是一种很有新意的观点;绅士集团在中国社会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彭教授从组织化角度强调他们在民初政局中扮演的角色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随后,彭教授与听众们展开了交流互动,回答了咨议局的地方差异、明治时代的日本法学界对清政府宪政改革的影响、“绅士集团”的界定、“组织化”的绅士阶层具有多大的能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