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在即,应历史学系学科发展务虚会的建议,2023年4月7日中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青联会主办的“教学交流会”于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报告厅成功举行。李文杰老师主持交流会。历史学系黄纯艳老师、范丁梁老师、董佳贝老师分别就课程设计、教学教法、学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主题报告。历史学系十余名教师与会交流,现场气氛融洽,讨论热烈。
范丁梁老师在报告中指出,时代的发展对今天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加立体、全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具体学科知识之外,格外关注教育学与教学法等内容,例如应该怎样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应该怎样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最终的效果与评价;其次,她认为现今大学教师对课堂重心的认识也应有所转变,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如何把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从学生不同的学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动态化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后,范老师结合《外国史学史》课程的授课经验,强调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塑造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结合参加相关教学竞赛的经历以及历史学的学科特点,范丁梁老师就相关竞赛准备情况、课程素材与思政要素融合等要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看法。在范老师报告结束后,黄爱梅老师针对课堂重心转换的问题进行了补充,黄老师强调,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减少“自我中心”的备课与授课方式,重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学会开展自我评价,多关注学生不同的学情与接受程度,以避免教学付出与所获效果两相错位。
董佳贝老师的报告从前段时间北京大学苗润博老师的采访——《相比学者,我更看重老师的身份》一文出发,对文中出现的两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个问题是:“大学教师要用一流的科研成果为一流的教学服务,那么二者的有机融合应该怎样做到?”针对这一问题,董老师结合所承担的《中国古代文明(下)》课程的授课经验,提出了三点看法:其一,教师要不断学习前沿知识,特别是非自己专业方向的知识;其二,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面对不同的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其三,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技术,如善用多媒体教学等等。第二个问题是“历史学系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优秀工匠,而应该是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的人,这种育人目标要怎样达到?”关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董老师更为强调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讲授知识,也要重视育人;不仅要使学生把学科知识学得更扎实,还要让学生能走得更远。最后,结合自身参加教学竞赛的经历,董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应在不断地教学与积累中逐渐凝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关注学术传承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传承,青年教师应更多向前辈老师请教学习。
三位老师的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们就“课堂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小组研讨问题的开展”、“授课环节中复杂知识‘点’与‘面’的取舍处理”、“如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青年教师承担本科必修课程”、“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对历史学科的影响”等当下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积极且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在现场热烈融洽的讨论之后,本次教学交流会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