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国别之间的交流加强,海上丝路沿线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鉴于此,2022年11月2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了以“印度洋世界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南非、坦桑尼亚、埃及、越南以及中国的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分为上下两场进行,紧密围绕着印度洋世界的文明交流和互鉴以及如何搭建互惠共赢的学术平台展开。
沐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在环印度洋相关研究上的深厚积淀,如非洲史、南亚史、澳大利亚史等,亦与越南河内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等环印度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着密切合作,建有海外工作站,成果颇丰。环印度洋地区的文明历史悠久,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以及东非的斯瓦希里文化都在此交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环印度洋的文明彼此交流和影响的过程颇有价值。
会议第一场主题为“从非洲到中国”(From Africa to China),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刘盈莹研究员主持。
南非金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Dilip Menon教授关注各种要素的跨印度洋流动,他强调在全球变暖等现实背景下,海洋对于全球有着共同的重要影响,应加强合作研究,超越海陆二元对立视角。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熊星翰介绍了地理学思想及其对马达加斯加经济地理演进的影响。他指出马达加斯加是世界第四大岛,拥有非洲国家中最长的海岸线,但其经济表现与之严重不符,是因为其地理条件与相应形成的地理思想这两种因素共同制约了经济发展,马达加斯加需要一种新的地理思想来打破路径依赖。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历史学系的Andrea Kifyasi介绍了后殖民时代中国对非医疗援助。他使用坦桑尼亚和中国档案馆及图书馆的文件,还使用了瑞士档案,查阅信件报告和中国资助项目的有关材料,并且获得口述史料,以研究中国医疗援助对南南合作框架内坦桑尼亚卫生部门发展的影响。这有助于从政治经济角度理解南南合作,为中非关系尤其是医疗外交领域提供后殖民主义的视角。
越南河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NGUYEN Thi Minh Nguyet解释和比较了东南亚许多地方在西方文明影响下的城市模式。她介绍了近代早期东南亚城市模式的来源,认为16世纪以来东南亚城市受到不同殖民国家规划的影响,但每一个殖民地政府在面对自己的殖民地内复杂而不同的社区时,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反映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居民政策上,每个城市都创造了不同版本的西化模式。
浙江海洋大学历史学系的陈金龙从上海对外援助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以印度洋作为平台进行研究。他介绍了上海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指出这是国家对外援助政策变化的风向标。他也从浙江地方的视角出发,将印度洋作为研究中国与非洲关系的一个重要平台,辅之以更多详实案例的研究。
会议第二场的主题为“海洋上的流动”(Ocean in Mobilities),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李晔梦副教授主持。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的Sameh Elmashaly聚焦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埃关系。他指出,从考古学的证据来看,埃及与中国长期在风俗、思想、工艺上相互借鉴,通过制瓷技术可以看出,伊斯兰典籍向中文的译介与埃及亦有很大关联。今天中埃之间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很多合作的机遇,也有大量中国文化产品被翻译引入埃及。因此,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作为沟通亚欧非大陆的枢纽,埃及积极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的曹寅从扬州出发,提出了印度洋世界中的缠绕的历史,他试图以“西洋布”和犹太人群体沿大运河分布为例,呈现一个传统中国城市的跨国缠绕,并分析印度洋远超出沿岸范围的影响。他强调,即便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也可以从扬州的东南亚风、阿拉伯风古建筑遗存中看到全球性的线索,从古代传统中发现跨国关联。同时,也应该在印度洋区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印度洋世界的边界限制,以缠绕为方法,以印度洋为方法,书写全球印度洋的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刘伟才介绍了殖民时代桑给巴尔城在欧洲旅行家记述中的形象。他从旅行家的记述来看当时的桑给巴尔城是如何作为印度洋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节点的,通过旅行家的记载探讨了东非与西非、南非的港口城市的差异,以此深入考察非洲殖民地地区的多样性。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朱明指出印度洋周边的城市史研究存在殖民/后殖民、传统/现代化、国家建构三种模式,还可以从全球史的角度注重城市的联系和互动,进而将印度洋世界纳入全球框架进行研究。同时,还需重视港口与腹地、经济与生态、流散群体与文明交融等问题,加强历史学与地理学、人类学、国际关系学等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争取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Timothy Baycroft教授做评议。他从自己对民族主义和边界的研究出发,认为本次会议涉及的两个重要边界,即海岸和海洋在产生区隔的同时也创造联系,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是海洋作为一种思想空间在人们的思维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本次会议邀请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学者一道参与,着力于打造环印度洋的学术共同体,以推进印度洋沿线国家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印度洋地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从不同角度对印度洋的历史作了解读,讨论了印度洋的文明交流在世界史、一带一路沿线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会议也是华东师范大学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越南河内国立大学多年合作的深化,在以往双边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和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深度合作推进计划”的支持下,首次进行了多边合作,并且纳入了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南非金山大学,尝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深入探讨。本次会议首次举办地是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也计划在以后继续进行下去,并将进一步加强主题导向,围绕着国际学术界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力求通过国际合作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