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系本科生捷报频传。在上海世界史年会2022年会暨第十七届青年论坛和第八届教学论坛上,2020级“思勉班”学生陈珈宝的论文《试析魏玛德国右翼保守派对<凡尔赛和约>的形象塑造——以1923-1924年间的<德意志汇报>为中心的讨论》获得青年论坛三等奖。此外,2019级“思勉班”学生王清雅在《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第5期)独立发表论文《自媒体时代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以 B 站爆款视频<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为例》。两篇论文的指导教师均为“思勉班”学术班主任孟钟捷教授。
我系自199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以来,就开始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史学研究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富有人文情怀、反思和批判精神,能够胜任史学研究的优秀后备人才。2020年,“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随即正式启动“思勉班”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历史学系以“思勉班”为抓手,不断改革人才培养举措,逐渐探索出“读书笔记-研究综述-项目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四段式学术训练”,同时强调科研氛围的营造和第二外语的训练,循序渐进夯实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素养。
陈珈宝同学的德语已达欧标C1水平,被孟钟捷教授邀请加入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玛德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忆研究”课题组,这篇获奖论文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即将被学术期刊《历史教学问题》录用发表,体现出陈珈宝同学在“思勉班”的培养框架中,开始尝试向“项目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方向迈进。论文以1923—1924年间右翼保守派掌握的《德意志汇报》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报如何借攻击《凡尔赛和约》、塑造和约形象来煽动民众民族主义情绪,并透视了右翼保守派塑造耻辱和约形象背后的德意志历史延续性、政治文化缺陷以及一战的错误反思等问题。这篇论文考察了过往学界较少涉及的和约形象建构机制、和约作为记忆对象所发挥的柔性政治影响等问题,运用了国内德国史研究中较少使用的报刊文本,在问题意识与资料使用上均有所突破。
王清雅同学在“思勉班”学术训练的各个阶段都表现优异,这篇论文是她在“公众史学”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多次修改而成,体现出她已初步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能力。论文以在互联网引起较高关注的“复刻三星堆出土文物黄金面具”宣传视频为切入点,探究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并确保历史知识的准确性等一系列问题。该视频是运用自媒体手段进行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成功案例,也代表了一大批在互联网平台得以创作的公众史学内容,因此如何从公众史学视角反思传统历史教育与自媒体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辩证看待自媒体时代公共历史文化传播的特点,不断完善传播机制、促进对传统历史教育的反思也是当务之急和题中应有之义。
学生风采:
陈珈宝
陈珈宝,2020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思勉班”成员,历史学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曾获校特等奖学金2次、校优秀学生1次,目前主持2022年度华东师大卓越学院拔尖学术科研能力提升重点项目1项。陈珈宝同学的研究兴趣为20世纪德国史,除上述论文外,在2022年第6期的《随笔》发表书评《一首关于黑暗时代的歌——哈夫纳和他的时代》。
感言: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历史学系非常认真负责且关爱学生的老师们,特别是指导我写作论文的孟钟捷老师和唐小兵老师,他们治学的严谨和关心学生的温暖常常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去探寻历史深处的真实,去过一种丰富、充实而光辉的生活。还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都对我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他们的支持和鼓励造就了今日的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清雅
王清雅, 2019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思勉班”成员,大夏书院“优秀学生”获得者,曾获校二等奖学金2次、系单项奖学金1次,曾担任大夏书院学生会生涯发展中心干事与党建中心媒体工作室干事。参与多项大学生双创项目,在《历史教学问题》发表论文《自媒体时代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以B站爆款视频<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为例》。
感言:大学四年的生活即将进入尾声。如果要对这四年的生活下一个定义,我认为它是快乐,充实且丰盈的,是不断进步与不断收获的。大一入学,我曾经作为历史学系新生代表发言。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我说“我们在了解历史的进程中学会了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学会了尊重历史维护历史,也学会了把握兴与替、得与失的平衡。”现在,虽然还不能说我已经学会“把握兴替得失”,但是我拥有了反思历史、批判分析与不断自省的能力,这是弥足珍贵的。大一下学期加入思勉班这个集体,我更是进一步感受到了历史学系老师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与耐心指导,让我在老师们的熏陶与教诲中,继续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人而勉励奋斗,我对未来无限憧憬,满怀期待!
导师寄语:
陈珈宝与孟钟捷教授合影
孟钟捷教授(校教务处处长、“思勉班”学术班主任):
珈宝同学有极好的德语基础,发展比较全面,对德语语言、诗歌、历史已多有涉猎。他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迎接挑战。我把他引入课题组,给他讲了基本想法,接下去由他自己找到切入口,寻找材料,一篇篇阅读、一遍遍磨稿。他参加了我的研究生课程,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与师兄师姐们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如此,他还和同学一起做了公众号,推广阅读,展示了历史教育的热情。希望他能够坚守理想,不断奋进,成为走向世界的德国史研究者、中德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
清雅同学愿意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挑战。在我的《公众史学》课程上,她选择了哔哩哔哩上的一位UP主及其作品来分析。难得可贵的是,她在完成作业后,还主动联系我,希望我来指导她不断修改这篇论文。事实上,思勉班的培养已经为她打下了较好的学术基础。通过这篇文章的修改和发表,我相信她在学术研究方面又得到了一次训练和提升的机会。希望她能够坚持这种毅力,在研究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梁志教授(历史学系系主任、2019级“思勉班”导师)
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历史学本科拔尖人才培养一般指向学术、育人和传播三个目标。具体到每位同学,三个目标可能有所侧重,但总体上应齐头并进。就此而言,清雅同学和珈宝同学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榜样。“思想是飞翔的,要善于捕捉它。”勤于思考、勇于表达是历史学本科同学“探矿”的重要阶段。“输入”不仅仅是为了“输出”,但只有有效和广泛的“输出”才能促进更有针对性的“输入”。
唐小兵教授(2020级“思勉班”导师组组长):
珈宝同学是一个诚挚为人潜心向学的青年,他对于德国的历史与文化很有阅读和研究的兴趣,这次能够一个本科生的身份与学术名家赵园、景凯旋教授等同一期在《随笔》发表一篇关于德国历史的书评,我想无论对于珈宝同学,还是“思勉班”其他同学都是很大的鼓励。我特别期待珈宝和他的朋友们追寻内在的学术兴趣,相信文化与学术的内在价值,从容不迫地往前走,尤其要相互砥砺彼此鼓励,为当代中国的学术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也因此而成就一个充实而光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