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王张华:长江口——杭州湾沿岸新石器时代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

2022127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张华研究员应邀开展题为《长江口——杭州湾沿岸新石器时代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的讲座。本次讲座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思勉班”“历史+”跨学科对话第十一期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历史学系朱明教授主持,章义和教授与谈,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王张华老师首先介绍了河口海岸学研究工作的材料和方法。研究材料主要是各个时期的地层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无论是否肉眼可见,都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河口海岸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C-14定年法、微体化石研究、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有机碳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等。

王老师进而向大家讲解地球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距今260万年以来,地球南北两极被冰川覆盖,气候呈现冷暖气候波动。大约距今10万年前,地球气候进入末次冰期。1.9万年前开始,末次冰盛期——即最冷的冰期结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海岸线向陆后退。海岸线变化与附近人类文明的兴盛密切相关,长江口——杭州湾沿岸即由此成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中心,例如长江下游文化圈的齐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浜文化、石峡文化等等。

 


王老师指出,近年来长江口的地形和海岸线演变过程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主要体现在:1.2万年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很快,泥沙堆积速度追不上海平面上升速度,海岸线持续后退;距今800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下降明显,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建造。长江口——杭州湾沿岸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和水稻驯化活动,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而遗址发掘和详细研究主要集中在8000年前之后,例如南岛语族人的航海工具井头山贝丘遗址贝丘堆积大约7500年前,全国海平面再次加速上升,海水深入西太湖腹地,淹没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的新石器遗址。大约7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趋于稳定,古太湖湾逐渐被充填为大陆。


 

王老师以图表形式介绍新石器文化历史与海平面波动、地貌环境变化的关系8000前,海平面上升速率下降,长江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开始建造,跨湖桥文化形成;7600年前,海平面加速上升,跨湖桥文化结束7200年前,海平面趋于稳定,滨海平原广泛形成,出现河姆渡/马家浜文化6400年前,海平面上升事件大范围海水入侵,导致河姆渡早期文化结束5600年前,大范围海退现象发生作用,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形成。

 

 

 

随后,王老师重点谈及良渚文化,并着重分析导致其崩溃的原因。王老师以鱼山遗址为例进行正演和反演,得出“海平面上升情景下的台风风暴潮淹没频率增加”的正演结果和“计算在离海岸线大约3千米的情况下,形成该风暴砂脊所需要的水位高度为27.5米,最大波浪高度25米,在半封闭的古宁波湾内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波浪高度”的反演结果。进而得出良渚末期海岸带水涝灾害发展的3个阶段:大约4600年前,海平面上升,良渚水位上升;4500年前,由于盐水入侵,有机质含量进一步上升;至4300年前,极端事件——水涝灾害频繁发生。

 

 

最后,王老师总结分析了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例如跨湖桥文化的出现得益于河流入海泥沙建造的滨海平原、东亚最早的史前国家良渚的出现和崩溃都与海平面的变化息息相关等,强调注重环境保护和关注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现实意义。

 

 

在对谈环节,朱明老师谈及听完报告的感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强调关注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史学研究的思路拓展非常有益,尤其是史学研究不应囵于单纯的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人地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内容。气候、地貌等的变化通常是漫长的,而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时段理论,当前史学研究大多关注短时段,时而关注中时段,而长时段的研究非常适合同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

章义和老师就太湖流域和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明朝灭亡、当今上海用水安全问题等问题与王老师展开对话,并和王老师讨论了靠近海洋的地质工作和陆地的地质工作的区别、C-14测年技术是否存在缺陷等问题。王老师也与线上线下的学生进行了交流,讲座在师生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