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14:30,纪念吕思勉先生诞辰140周年首场学术讲座在人文楼5303室举行,主题为“读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的几点体会——我们需要怎样的通俗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张耕华教授主讲,系党委书记瞿骏教授主持。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三国史话》一书缘起、成书及重印情况。该书缘起于1939年《知识与趣味》杂志的约稿,至1940年该刊停刊之前,发表《三国史话》7篇。此后黄素封、杨宽等在抗战游击区创办江南文化社,吕先生应约续写十余篇,结集为《三国史话》,列入文化社丛书,于1943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7年,吕先生有感于现实社会问题,应《现实:新闻周报》约稿写作《司马懿如何人》、《司马氏之兴亡》二篇,是为“三国史话之余”。稍后,吕先生又写了《晋代豪门斗富》一文,刊于《现实:新闻双周报》。1987年,《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话之余》由上海教育出版社重印,其后又为多家出版社重印,成为重印翻刻最多的史地通俗读物之一。
张老师进而分析了《三国史话》的著述特色及其学术价值。相较于一般通俗史学著作,《三国史话》的第一大特色在于着力于纠错史事,即纠正学界以往认知错谬,或陈述前人所忽略的史事,由《三国演义》、《三国志》引入,依据“信以存信,疑以存疑”原则展开大量的史学考证工作,以尽考证之所能,推测之所至,阐发史事真相。注重写作有益于人心世教的有意义故事为《三国史话》的另一特色。吕先生讲述刺史——州牧的更名问题,建议青年人应当抱有高远理想,即初出茅庐的“呆气”而非过于世故;叙述刘备取益州一事,讲明凡事需依正义而行,心计过工有时未必得益;又如分析孙吴建都南京的选择,提出不应拘泥于历史经验的借鉴而忽略时代发展。以此表明,历史上的人或事之所以值得后人体验玩味,既在于其本身的有趣味,更在乎后人可以从中领悟为人行事的道理。
张老师总结指出:我们需要更多能纠正错误知识、增加历史智慧的通俗读物,吕先生《三国史话》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有真相的历史和有良知的知识。在讲座中,张老师就历史学习、历史教学的一些问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