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 | 唐小兵:史家、史学与时代


      2021年10月29日下午,在历史学系会议室1306室,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受邀至青年史学社诚之讲坛做题为《史家、史学与时代》的讲座。本次讲座主要围绕钱穆、余英时、王汎森等著名史家的史学思想、学术传承及研究方法,以及他们关于中西文化异同的论述,也结合了史家与时代的关系展开。



      首先,唐小兵教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卓越的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并以余先生的名言:“学历史的人,至少应该有严肃感、尊严感,对生命有严肃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历史”引入主题。在此,他强调所谓“严肃感”是指对内在价值有所坚持,不会轻易对市场、资本和权力投降;而“尊严感”则是要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术的尊严,为人处世要做到不卑不亢。为了体现学者们对内在价值的追求,唐老师还引用了陈寅恪先生所作的《赠蒋秉南序》,其中叙述了先生一生求学的历程,提出“贬斥势利,尊崇气节”,强调文化的内在价值,认为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能够纯化风气提振士气。

      紧接着,唐老师对史家的学术传统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学术传统方面,他认为不是把所有传统打破,才是有所创造。因为有生命力的传统是有创造性的且是开放多元的,研究者只有进入传统,才能理解其研究内在的意义,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面对前人及其成果。在研究方法方面,唐老师列举了几位著名学者的史学方法。例如,余英时先生在《钱穆与新儒家》中提出文化研究的“内外”关系,认为只有“出乎其外”和“入乎其内”相结合才能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又如,余先生的老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提到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一曰求其“同”。于诸异中见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诸异,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同和异的辩证互动之中发展出来。



      随后,唐老师还探讨了中西文化之融合、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等问题。在史家、史学和时代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唐老师提出主观的对时代处境的关怀以及史家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另一层次的历史真实。过去与现代的对话不但不全然破坏客观的重建,还可能有所助益,能帮助史家看到难以发现的角落或层面。同时,唐老师还指出并非越新、越流行、越有传播力的东西,就是最深刻、最有学术含量的东西,一代学风的形成与所处时代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最后,唐老师阐发了对“人生完成度”和“人的困境”的认识,指出虽然人生有限且充满变故,但我们要尽力完成自我,并以余英时先生所言“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与同学们共勉。在提问环节中,唐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他指出任何好的学者都不要被神化,要去了解史家的精神世界,还将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相对比,警示同学们不能局限于学科的界限内,要有“腾空”的能力,与历史人物共情,去理解历史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面相。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阐述,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史家、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唐老师还给来自中文系和公共管理学院的两个提问的大一同学赠送了他的新书,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